登錄

喬治·埃爾頓·梅奧

百科 > 管理學家 > 喬治·埃爾頓·梅奧

1.喬治·埃爾頓·梅奧的簡介

喬治·埃爾頓·梅奧(1880—1949),美國管理學家,原籍澳大利亞,早期的行為科學——人際關系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他出生在澳大利亞的阿得雷德,20歲時在澳大利亞阿福雷德大學取得邏輯學和哲學碩士學位,應聘至昆士蘭大學講授邏輯學、倫理學和哲學。后赴蘇格蘭愛丁堡研究精神病理學,對精神上的不正?,F(xiàn)象進行分析,從而成為澳大利亞心理療法的創(chuàng)始人。

1922年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埃爾頓·梅奧移居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管理學院任教。其間,埃爾頓·梅奧曾從心理學角度解釋產(chǎn)業(yè)工人的行為,認為影響因素是多重的,沒有一個單獨的要素能夠起決定性作用,這成為他后來將組織歸納為社會系統(tǒng)的理論基礎。1923年,埃爾頓·梅奧在費城附近一家紡織廠就車間工作條件對工人的流動率、生產(chǎn)率的影響進行實驗研究。1926年,他進入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專事工業(yè)研究,以后一直在哈佛大學工作直到退休。

盡管埃爾頓·梅奧從事過不同的職業(yè),但使他聞名于世的還是他對霍桑實驗所做的貢獻。1927年冬,梅奧應邀參加了開始于1924年但中途遇到困難的霍桑實驗,從1927年至1936年斷斷續(xù)續(xù)進行了為時9年的兩階段實驗研究。在霍桑實驗的基礎上,埃爾頓·梅奧分別于1933年和1945年出版了《工業(yè)文明的人類問題》和《工業(yè)文明的社會問題》兩部名著?;羯嶒灲沂境龉I(yè)生產(chǎn)中的個體具有社會屬性,生產(chǎn)率不僅同物質實體條件有關,而且同工人的心理、態(tài)度、動機,同群體中的人際關系以及領導者與被領導集體的關系密切相關?;羯嶒炓约鞍栴D·梅奧對霍桑實驗結果的分析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而久遠的影響,使西方管理思想在經(jīng)歷過早期管理理論古典管理理論(包括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韋伯的官僚組織理論)階段之后進入到行為科學管理理論階段。

影響世界進程的100位管理大師
1.亞當·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
2.羅伯特·歐文
(Robert Owen,1771-1858)
3.查爾斯·巴貝奇
(Charles Babbage,1792-1871)
4.弗雷德里克·W·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
5.卡爾·巴思
(Carl G. Barth,1860-1939)
6.亨利·甘特
(Henry L. Gantt,1861-1919)
7.弗蘭克·吉爾布雷斯
(Frank B. Gilbreth,1868-1924)
8.莉蓮·吉爾布雷斯
(Lillian Moller Gilbreth,1878-1972)
9.哈林頓·埃默森
(Harrington Emerson,1853-1931)
10.莫里斯·庫克
(Morris Cooke,1872-1960)
11.亨利·法約爾
(Henry Fayol,1841-1925)
12.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1864-1920)
13.林德爾·厄威克
(Lyndall F. Urwick,1891-1984)
14.盧瑟·古利克
(Luther H. Gulick,1892-1993)
15.瑪麗·帕克·福萊特
(Mary Parker Follett,1868-l933)
16.雨果·孟斯特伯格
(Hugo Munsterberg,1863-l9l6)
17.喬治·埃爾頓·梅奧
(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
18.弗里茨·羅特利斯伯格
(Fritz J. Roethlisberger,1898-1974)
19.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20.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Maslow,1908-l970)
21.克萊頓·阿爾德佛
(Clayton Alderfer)
22.戴維·麥克利蘭
(David McClelland)
23.道格拉斯·麥克雷戈
(Douglas McGregor,1906-1964年)
24.約翰·莫爾斯
(John Morse)
25.威廉·奧奇
(William G. Ouchi)
26.克瑞斯·阿吉里斯
(Chris Argyris)
27.庫爾特·勒溫
(Kurt Lewin,1890 - 1947)
28.利蘭·布雷德福
(Leland Bradfurd)
29.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
(B. F. Skinner)
30.阿爾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31.萊曼·波特
(Lyman Porter)
32.維克托·弗魯姆
(Victor H. Vroom)
33.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34.斯塔西·亞當斯
(J. Stacy. Adams)
35.哈羅德·凱利
(Harold H. Kelley)
36.哈羅德·孔茨
(Harold koontz,1908-1984)
37.切斯特·巴納德
(Chester Barnard,1886-1961)
38.斯坦利·西肖爾
(Stanley E. Seashore)
39.羅伯特·坦南鮑姆
(Robert Tannenbaum)
40.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小組
41.倫西斯·利克特
(Rensis Likert)(密執(zhí)安研究)
42.羅伯特·布萊克
(Robert R. Blake)
43.弗雷德·菲德勒
(Fred E. Fiedler)
44.羅伯特·豪斯
(Robert J House)
45.保羅·赫塞
(Paul Hersey)
46.理查德·約翰遜
(Richard A. Johnson)
47.弗里蒙特·卡斯特
(Fremont E. Kast)
48.詹姆斯·羅森茨韋克
(James E. Rosenzweig)
49.詹姆斯·米勒
(James Grier Miller)
50.梅薩·羅維奇
(M. Mesarovie)
51.彼得·德魯克
(Peter Drucker)
52.歐內(nèi)斯特·戴爾
(Ernest Dale)
53.威廉·紐曼
(William Newman)
54.艾爾弗雷德·P·斯隆
(Alfred P.Sloan)
55.保羅·勞倫斯
(Paul R. Lawrence)
56.弗雷德·盧桑斯
(Fred Luthars)
57.瓊·伍德沃德
(英國,Joan Woodward)
58.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59.埃爾伍德·斯潘塞·伯法
(Elwood Spencer Buffa)
60.W·愛德華茲·戴明
(W. Edwards Deming)
61.約瑟夫·朱蘭
(Joseph Juran)
62.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63.詹姆士·錢皮
(James Champy)
64.馬文·鮑爾
(Marvin Bower)
65.大前研一
(Kenichi Ohmae)
66.湯姆·彼得斯
(Tom Peters)
67.布魯斯·亨德森
(Bruce Henderson)
68.亨利·福特
(Henry Ford)
69.小托馬斯·沃森
(Thomas Watson Jr.)
70.戴維·帕卡德
(David Packard)
71.盛田昭夫
(Akito Morita)
72.松下幸之助
(Konosuke Matsushita)
73.羅伯特·湯賽德
(Robert Townsend)
74.哈羅德·杰寧
(Harold Geneen)
75.伊戈爾·安索夫
(Igor Ansoff)
76.邁克爾·波特
(Michael Porter)
77.加里·哈默爾
(Gary Hamel)
78.理查德·帕斯卡爾
(RiChard Pascale)
79.羅莎貝斯·莫斯·坎特
(Rosabeth Moss kanter)
80.查爾斯·漢迪
(Charles Handy)
81.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
(Alfred Chandler)
82.蘇曼特拉·戈沙爾
(Sumantra Ghoshal)
83.彼得·圣吉
(Peter Senge)
84.吉爾特·霍夫斯塔德
(Geert Hofstede)
85.馮斯·瓊潘納斯
(Fons Trompenaars)
86.艾德佳·沙因
(Edgar Schein)
87.埃里奧特·杰奎斯
(Elliott Jaques)
88.阿爾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89.約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itt)
90.瑪麗·帕克·福列特
(Mary Parker Follett)
91.沃倫·本尼斯
(Warren Bennis)
92.勞倫斯·彼得
(Laurence Peter)
93.西奧多·萊維特
(Theodore Levitt)
94.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95.杰伊·洛希
(Jay W. Lorsch)
96.愛德華·勞勒
(Edward Lawler)
97.沃倫·施密特
(Warren H. Schmidt)
98.簡·莫頓
(Jane S. Mouton)
99.特倫斯·米切爾
(Terence R. Mitchell)
100.肯尼斯·布蘭查德
(Kenneth Blanchard)
[編輯]

2.喬治·埃爾頓·梅奧的思想精要

在人際關系學派以前,各種管理理論主要強調(diào)管理的科學性和嚴密性,輕視人的作用,把工人看做機器的附屬品。梅奧學派則注重人的因素,研究人的個體行為群體行為,強調(diào)滿足職工的社會需求,而這些結論的重要依據(jù)來自于著名的霍桑實驗。

3.喬治·埃爾頓·梅奧的實踐應用

霍桑實驗及其結論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影響也逐步擴大。一些大學也開始設立相應的課程,人際關系學說及其觀點逐步地進入了企業(yè)。1949年該學科被定名為行為科學以后,福特基金會成立了科學部,次年建立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并在1953年撥款委托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高等學府從事行為科學的研究。然后,洛克菲勒基金會、卡耐基基金會也相繼撥款支持行為科學的研究。1956年美國出版了第一期《行為科學》雜志。

自此以后,許多的管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從行為的特點、行為和環(huán)境、行為的過程以及行為的原因等多種的角度開展對人的行為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論,使行為科學成為現(xiàn)代西方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流派。理論的研究和發(fā)展反過來促進了企業(yè)管理人員重視人的因素,強調(diào)人力資源的開發(fā),注意改善企業(yè)的人際關系,注意使組織的需要和成員的需要協(xié)調(diào)一致,等等。

4.喬治·埃爾頓·梅奧語錄

從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謊言和夸獎真的可以造就一個人;從自我的角度,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你就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