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班杜拉
1.阿爾伯特·班杜拉生平簡介
阿爾伯特·班杜拉,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現(xiàn)任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約丹講座教授。他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會學習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他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是在與傳統(tǒng)行為主義的繼承與批判的歷史關系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幾乎平分心理學天下的當代獨樹一幟,影響波及實驗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治療以及教育、管理、大眾傳播等社會生活領域。他認為來源于直接經(jīng)驗的一切學習現(xiàn)象實際上都可以依賴觀察學習而發(fā)生,其中替代性強化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人稱他為社會學習理論的奠基者,社會學習理論的集大成者或社會學習理論的巨匠。
艾伯特·班杜拉于1925年出生在加拿大的艾伯特省的蒙達,他在加拿大一個小的農(nóng)業(yè)社區(qū)成長,父親是波蘭的小麥農(nóng)場主。像斯金納一樣,他也是在一個小鎮(zhèn)上長大的。1949年班杜拉從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文學士學位。1951 年在美國衣荷大學獲心理學碩士學位;1952年從愛荷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愛荷華大學學習期間,他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那時,他認為心理學家應當“把臨床現(xiàn)象用經(jīng)過實驗驗證的方式加以概念化”。班杜拉認為,心理學研究應當在實驗中進行,以控制決定行為的因素。1953年,他到維基臺的堪薩斯指導中心,擔任博士后臨床實習醫(yī)生,同年應聘在斯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執(zhí)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這期間,受赫爾派學習理論家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和西爾斯(R.R.Sears)的影響,把學習理論運用于社會行為的研究中。由于他的奠基性研究,導致了社會學習理論的誕生,從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學界獲得較高的聲望;此后,除了1969年任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一年外,一直在該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間出任心理學系系主任。
影響世界進程的100位管理大師 | ||||||||||||||||||||||||||||||||||||||||||||||||||||||||||||||||||||||||||||||||||||||||||||||||||||
---|---|---|---|---|---|---|---|---|---|---|---|---|---|---|---|---|---|---|---|---|---|---|---|---|---|---|---|---|---|---|---|---|---|---|---|---|---|---|---|---|---|---|---|---|---|---|---|---|---|---|---|---|---|---|---|---|---|---|---|---|---|---|---|---|---|---|---|---|---|---|---|---|---|---|---|---|---|---|---|---|---|---|---|---|---|---|---|---|---|---|---|---|---|---|---|---|---|---|---|---|
| ||||||||||||||||||||||||||||||||||||||||||||||||||||||||||||||||||||||||||||||||||||||||||||||||||||
[編輯] |
2.班杜拉的榮譽和獎勵
由于班杜拉在心理學理論研究方面的杰出貢獻以及將心理學知識應用于公益事務的熱忱和成功,他在他的學術生涯中接受過心理學內外的多種榮譽和獎勵,
- 1969-1970年,受聘為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
- 1972年,獲辜根海姆研究基金獎(the Guggenheim fellowship)及美國心理學會杰出科學家獎;
- 1973年,獲加州心理學杰出科學貢獻獎;
- 1974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并受聘為斯坦福大學約丹榮譽教授;
- 1976年,當選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 1977年,獲卡特爾獎;被命名為認知理論之父。
- 1979年,獲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1980年,當選美國西部心理學會主席,并獲得攻擊行為國際研究會杰出貢獻獎及美國心理學會杰出科學貢獻獎,同年當選美國藝術及科學院院士;
- 1989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醫(yī)學部院 士。
- 1991年至1995年,擔任兒童發(fā)展研究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
- 199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杰出貢獻桑代克獎,并擔任加拿大心理學會授予 的名譽主席;
- 2001年,獲行為治療發(fā)展學會終身成就獎;
- 2002年,獲西部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他還經(jīng)常出席各種咨詢委員會、聯(lián)邦政府機構的各種委員會、美國國會聽證會等。
他一生中還獲得過包括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在內的16所大學所授予的榮譽學位。此外,他還擔任了《美國心理學家》、《人格與社會心理 學雜志》、《實驗社會心理學雜志》等20余種雜志的編輯。
3.班杜拉的學術思想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包含觀察學習,自我效能,行為適應與治療等內容。他把觀察學習過程分為注意、保持、動作復現(xiàn)、動機四個階段,簡單地說就是觀察 學習須先注意榜樣的行為,然后將其記在腦子里,經(jīng)過練習,最后在適當?shù)膭訖C出現(xiàn)的時候再一次表現(xiàn)出來。他認為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量。他們 通常是用物理方法來進行的動物實驗以此來創(chuàng)建他們的理論體系,這種研究方法對于作為社會一員的人的行為來說,沒有多大的研究價值。因為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 會條件下,所以他主張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來研究人的行為。事實上,人們在社會情境中通過觀察和模仿,學到了許多行為。
班杜拉在 1977 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用以指個體對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滿意結果的預期。他認為個體對效能預期越高,就越傾向做出更大努力。班杜拉指出 了四點影響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即:直接的成敗經(jīng)驗,替代性經(jīng)驗,言語勸說和情緒的喚起,這四方面的內容影響了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同時也對教育中學生學習 興趣的喚起有很大的影響,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對教師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動機的研究中頗受關注。
班杜拉理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他區(qū)分了人類學習的兩種基本過程,即直接經(jīng)驗學習和間接經(jīng)驗學習;提出了觀察學習是人類間接經(jīng)驗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普遍地存在于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學習者中,他的社會學習理論進一步發(fā)展了傳統(tǒng)的強化理論,并且以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和實踐意義。但班 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也局限性和不足之處,它的局限性在于它不適合于解釋和說明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和復雜的、高難度的技能訓練的過程,僅適用于解釋和說明觀 察,模仿等社會性學習的過程。但有的學者認為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還有被發(fā)展、深化的余地,只要加以適當?shù)匕l(fā)展性研究,就可能繁衍出一些適用與解釋特殊社會環(huán)境和特殊社會成員的社會性學習的理論。
4.班杜拉的主要論著及著作
(一)主要論著
《通過榜樣實踐進行行為矯正》(1965)
《認知過程的社會學習理論》(1972)
《榜樣理論:傳統(tǒng)、趨勢和爭端》(1972)
《行為變化的社會學習理論》(1976)
《自我效能:一種行為變化的綜合理論》(1977)
《人類事物中的自我效能機制》(1982)
(二)主要著作
1、《青少年的攻擊》(理查德·沃爾特斯合著,1959)
2、《社會學習與人格發(fā)展》(1963,與理查德·沃爾特斯合作合著) 文中首次提出了能解釋間接學習的觀察學習和替代強化。
3、《行為矯正原理》(1969)
1969年,班杜拉發(fā)表了社會學習理論的第一部經(jīng)典著作:《行為矯正原理》。這本著作可以看成是他在1963年與沃爾特斯合著的《社會學習與人格發(fā)展》一 書的修訂版。在這本著作中,班杜拉總結了他以往在有關人類行為的經(jīng)驗研究中的零星發(fā)現(xiàn)和思考,使之形成一個系統(tǒng)化的學習理論體系,并將這種學習理論應用于 行為治療的實踐,提出了若干行為治療技術。
所以,這本著作反映了班杜拉當時的一般學習論觀點,構成后來的社會學習理論的雛形。甚至在80年代以后成為班杜 拉主要研究興趣、并構成社會學習理論最新進展的自我現(xiàn)象及其觀點,也已在這本著作中埋下了種子。在行為治療發(fā)展史上,《行為矯正原理》也是一本重要的經(jīng)典 著作。
4、《心理學的示范作用:沖突的理論》(1971)
5、《攻擊:社會學習的分析》(1973)
6、《社會學習理論》(1971,1977)
本書系統(tǒng)闡述了班杜拉的學術思想,本書的出版,牢固奠定了他在心里學上的地位。全面重點討論三元交互決定論。標志著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體系的初步成熟。
7、《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1986)
本書圍繞示范觀察學習、個體的符號表征能力、個體的自主性和自我反省能力等幾個概念對社會認知論展開了詳盡甚至是開創(chuàng)性的論述。這些概念強調了人的可塑性 和差異性,對學習理論、人格理論、心理治療和教育等各個領域都發(fā)生了積極的影響。可以說,社會認知論是站在一個較高的角度來探討人類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 是一個全面的心理學理論。
8、《變革社會中的自我效能》(1995)
9、《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1997)
自我效能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最早于1977年提出的一個概念。經(jīng)過20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他在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一書, 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該書是一本自我效能感的專著,但它涉及歸因、動機、目標、期望等許多有關人的。心理特性和行為的理論問題。
因此該書 可供所有對人的心理特性與行為問題感興趣的心理學工作者和其他專業(yè)的學者閱讀。在書的應用部分,作者不僅闡述了自我效能在各個實踐領域的作用,而且廣泛地 闡述了如何解決各實踐領域中的問題。這部分內容對各部門的實際工作者,如教師、教練、社區(qū)工作者、臨床工作者、管理人員、各級領導等等如何做好工作,提高 工作效率都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