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倫西斯·利克特

百科 > 管理學(xué)家 > 倫西斯·利克特

1.倫西斯·利克特生平簡介

他出生于美國懷俄明州夏延(Cheyenne),逝于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Ann Arbor)。他的父親是一名工程師。利克特先就讀于密歇根大學(xué),起初學(xué)的是工程學(xué),但最后卻在 1922 年獲得了社會學(xué)和經(jīng)濟學(xué)專業(yè)的文學(xué)士學(xué)位。后來在哥倫比亞大學(xué)學(xué)習(xí),1932 年獲得心理學(xué)博士學(xué)位,其里程碑式的學(xué)位論文《態(tài)度測量方法》發(fā)表于《心理學(xué)檔案》雜志。這篇學(xué)位論文成為利克特量表的基礎(chǔ)(利克特量表是社會學(xué)家們的一 種標(biāo)準工具)。在密歇根大學(xué)期間,他和簡(Jane Gibson)相識,并于幾年后在他攻讀博士期間結(jié)婚,婚后他們有兩個女兒。

1930-1935 年,利克特任紐約大學(xué)心理學(xué)教授,之后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任人壽保險機構(gòu)管理研究協(xié)會董事,在此期間,他采用面談和書面問答的形式對 10 家最佳的和 10 家最差的保險公司進行了比較研究,其研究結(jié)果發(fā)表在《信心與機構(gòu)管理》(與 J.M.威利茨合著)叢書中。這項研究為他后來繼續(xù)開展組織領(lǐng)導(dǎo)問題的研究打下了基礎(chǔ)。1939 年,利克特受聘于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局下屬位于華盛頓的計劃調(diào)查處,在該處工作時他發(fā)展了談話、編碼和取樣調(diào)查等方法,成為當(dāng)今社會基礎(chǔ)。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在 戰(zhàn)時情報處工作,研究公眾態(tài)度、公眾體驗和公眾行為等課題。他與愛荷華州立大學(xué)合作研究制定了一套家庭取樣調(diào)查的方法,即人們現(xiàn)在所知的概率取樣調(diào)查。他 還與其他人一起對戰(zhàn)爭債券、外國僑民和戰(zhàn)時轟炸的影響等開展了廣泛的研究。

影響世界進程的100位管理大師
1.亞當(dāng)·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
2.羅伯特·歐文
(Robert Owen,1771-1858)
3.查爾斯·巴貝奇
(Charles Babbage,1792-1871)
4.弗雷德里克·W·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
5.卡爾·巴思
(Carl G. Barth,1860-1939)
6.亨利·甘特
(Henry L. Gantt,1861-1919)
7.弗蘭克·吉爾布雷斯
(Frank B. Gilbreth,1868-1924)
8.莉蓮·吉爾布雷斯
(Lillian Moller Gilbreth,1878-1972)
9.哈林頓·埃默森
(Harrington Emerson,1853-1931)
10.莫里斯·庫克
(Morris Cooke,1872-1960)
11.亨利·法約爾
(Henry Fayol,1841-1925)
12.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1864-1920)
13.林德爾·厄威克
(Lyndall F. Urwick,1891-1984)
14.盧瑟·古利克
(Luther H. Gulick,1892-1993)
15.瑪麗·帕克·福萊特
(Mary Parker Follett,1868-l933)
16.雨果·孟斯特伯格
(Hugo Munsterberg,1863-l9l6)
17.喬治·埃爾頓·梅奧
(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
18.弗里茨·羅特利斯伯格
(Fritz J. Roethlisberger,1898-1974)
19.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20.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Maslow,1908-l970)
21.克萊頓·阿爾德佛
(Clayton Alderfer)
22.戴維·麥克利蘭
(David McClelland)
23.道格拉斯·麥克雷戈
(Douglas McGregor,1906-1964年)
24.約翰·莫爾斯
(John Morse)
25.威廉·奧奇
(William G. Ouchi)
26.克瑞斯·阿吉里斯
(Chris Argyris)
27.庫爾特·勒溫
(Kurt Lewin,1890 - 1947)
28.利蘭·布雷德福
(Leland Bradfurd)
29.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
(B. F. Skinner)
30.阿爾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31.萊曼·波特
(Lyman Porter)
32.維克托·弗魯姆
(Victor H. Vroom)
33.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34.斯塔西·亞當(dāng)斯
(J. Stacy. Adams)
35.哈羅德·凱利
(Harold H. Kelley)
36.哈羅德·孔茨
(Harold koontz,1908-1984)
37.切斯特·巴納德
(Chester Barnard,1886-1961)
38.斯坦利·西肖爾
(Stanley E. Seashore)
39.羅伯特·坦南鮑姆
(Robert Tannenbaum)
40.俄亥俄州立大學(xué)研究小組
41.倫西斯·利克特
(Rensis Likert)(密執(zhí)安研究)
42.羅伯特·布萊克
(Robert R. Blake)
43.弗雷德·菲德勒
(Fred E. Fiedler)
44.羅伯特·豪斯
(Robert J House)
45.保羅·赫塞
(Paul Hersey)
46.理查德·約翰遜
(Richard A. Johnson)
47.弗里蒙特·卡斯特
(Fremont E. Kast)
48.詹姆斯·羅森茨韋克
(James E. Rosenzweig)
49.詹姆斯·米勒
(James Grier Miller)
50.梅薩·羅維奇
(M. Mesarovie)
51.彼得·德魯克
(Peter Drucker)
52.歐內(nèi)斯特·戴爾
(Ernest Dale)
53.威廉·紐曼
(William Newman)
54.艾爾弗雷德·P·斯隆
(Alfred P.Sloan)
55.保羅·勞倫斯
(Paul R. Lawrence)
56.弗雷德·盧桑斯
(Fred Luthars)
57.瓊·伍德沃德
(英國,Joan Woodward)
58.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59.埃爾伍德·斯潘塞·伯法
(Elwood Spencer Buffa)
60.W·愛德華茲·戴明
(W. Edwards Deming)
61.約瑟夫·朱蘭
(Joseph Juran)
62.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63.詹姆士·錢皮
(James Champy)
64.馬文·鮑爾
(Marvin Bower)
65.大前研一
(Kenichi Ohmae)
66.湯姆·彼得斯
(Tom Peters)
67.布魯斯·亨德森
(Bruce Henderson)
68.亨利·福特
(Henry Ford)
69.小托馬斯·沃森
(Thomas Watson Jr.)
70.戴維·帕卡德
(David Packard)
71.盛田昭夫
(Akito Morita)
72.松下幸之助
(Konosuke Matsushita)
73.羅伯特·湯賽德
(Robert Townsend)
74.哈羅德·杰寧
(Harold Geneen)
75.伊戈爾·安索夫
(Igor Ansoff)
76.邁克爾·波特
(Michael Porter)
77.加里·哈默爾
(Gary Hamel)
78.理查德·帕斯卡爾
(RiChard Pascale)
79.羅莎貝斯·莫斯·坎特
(Rosabeth Moss kanter)
80.查爾斯·漢迪
(Charles Handy)
81.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
(Alfred Chandler)
82.蘇曼特拉·戈沙爾
(Sumantra Ghoshal)
83.彼得·圣吉
(Peter Senge)
84.吉爾特·霍夫斯塔德
(Geert Hofstede)
85.馮斯·瓊潘納斯
(Fons Trompenaars)
86.艾德佳·沙因
(Edgar Schein)
87.埃里奧特·杰奎斯
(Elliott Jaques)
88.阿爾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89.約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itt)
90.瑪麗·帕克·福列特
(Mary Parker Follett)
91.沃倫·本尼斯
(Warren Bennis)
92.勞倫斯·彼得
(Laurence Peter)
93.西奧多·萊維特
(Theodore Levitt)
94.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95.杰伊·洛希
(Jay W. Lorsch)
96.愛德華·勞勒
(Edward Lawler)
97.沃倫·施密特
(Warren H. Schmidt)
98.簡·莫頓
(Jane S. Mouton)
99.特倫斯·米切爾
(Terence R. Mitchell)
100.肯尼斯·布蘭查德
(Kenneth Blanchard)
[編輯]

1946 年,利克特受密歇根大學(xué)之邀,為該校建立了社會調(diào)查研究中心。不久,該中心與后來增加的三個中心一起合并為社會研究所,利克特擔(dān)任該所所長,一直到他 1970 年退休為止。在此期間,他出版了兩本主要著作:《新型的管理》和《人類組織》,他的管理理論在日本極受歡迎,影響波及近代日本各地組織。此外,他還于 1976 年與其妻子簡合著了《對付沖突的新方法》一書。這些著作(包括 100 多篇發(fā)表在期刊上的學(xué)術(shù)論文)闡述了他對參與管理問題的理論觀點,完善了他還在保險公司工作就得出的結(jié)論。退休后,利克特建立了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咨詢 機構(gòu),稱作倫西斯·利克特服務(wù)社,將他的研究成果實際應(yīng)用于管理和組織領(lǐng)域,直到去世。

2.利克特的研究

3.利克特主要著作:

  • 《對付沖突的新方法》New Ways of Managing Conflict,與簡?利克特合著,1976
  • 《人群組織:管理和價值》Human organization: its management and value, 1967
  • 《管理的新模式》New patterns of management, 1961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