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質量成本管理概述
質量成本是指企業(yè)為了保證滿意的質量而支出的一切費用,和由于產品質量未達到滿意而產生的一切損失的總和,是企業(yè)生產總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質量成本管理是指企業(yè)通過對質量成本的整體控制而達到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保證體系。
所謂質量,國際標準ISO8042:1994中對其所作的定義是:“反映實體滿足明確和隱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總和。”而質量成本則是指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特定需要而使產品達到預定質量水平所必須發(fā)生的耗費與可能發(fā)生的損失之和。質量成本管理則是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伴隨著質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的結合而發(fā)展起來的。
質量成本管理大體上可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標準化質量成本管理、統(tǒng)計質量成本管理和全面質量成本管理。
標準化質量成本管理主要是指1924年以前泰羅的科學管理,其特點是依靠質量檢驗的專業(yè)化隊伍,按照既定的質量技術標準進行事后檢驗和質量把關,以減少廢次品。
二戰(zhàn)期間,由于軍事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標準化質量管理既費工又費時,不能滿足生產需要。以美國電話公司工程師休哈特為代表,采用數(shù)理統(tǒng)計和概率的方法,對產品質量進行“抽樣檢驗”和對廢次品進行“防護性”的事前控制,省時省工,效果明顯。以道奇羅末格為首,采用統(tǒng)計方法,解決了破壞性實驗下控制質量現(xiàn)狀、減少損失的難題。這兩大突破促使了統(tǒng)計質量管理的形成。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費根堡姆提出了將質量預防和鑒定活動的費用與產品質量不合格所引起的損失一并考慮,將質量與成本結合起來,形成了質量成本管理。
20世紀60年代后,費根堡姆在研究全面質量管理的過程中,把質量成本管理的范圍擴大到產品生命周期。形成從市場調查、產品設計、技術裝備、物資供應、生產制造、產品銷售到用戶使用的全過程的質量成本管理,并提出五類重要的質量成本,即間接質量成本和賣主質量成本;無形質量成本與“責任暴露”質量成本;質量設備成本;壽命周期成本和用戶質量成本等。
80年代,哈林頓在《不良質量成本》一書中,把質量成本改名為“不良質量成本”,并劃分為直接不良質量成本和間接不良質量成本。在間接不良質量成本中,把用戶損失成本、信譽損失成本、用戶不滿損失成本等全部包括在不良質量成本之中。哈林頓還進一步還將質量檢測、試驗設備和有關報告質量數(shù)據(jù)的設備投資,如計算機、打印機等列為不良質量成本。對操作者特別是管理者的差錯造成的內部損失和外部損失也列為內部差錯成本和外部差錯成本。
質量成本范圍的擴大也同時要求質量管理范圍的擴大,從而推動質量成本管理的發(fā)展。
2.質量成本管理的作用
美國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朱蘭(J.M.Juran)1994年在美國質量管理年會上說過,20世紀將以“生產率的世紀”載入史冊,21世紀將是一個質量的世紀,全球化的競爭由價格競爭轉向質量競爭。質量已成為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第一要素。世界上許多成功的公司如美國福特汽車公司、英國的英國通訊公司、日本的富士和豐田公司、墨西哥的克萊斯勒公司等都把全面質量管理(TQM)作為20世紀90年代最主要的成功因素,因為全面質量管理能夠減少成本,并提高顧客的滿意度。許多久負盛名的大獎,如美國的Malcolm Baldrige質量獎、日本的Deming獎;墨西哥的Premio Nacional de Calidad獎都是為優(yōu)異質量而設置的。
(1)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成本。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產品結構日趨復雜,顧客對外觀、精密度、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使產品質量成本在產品總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多。
(2)是尋求提高產品質量的一種途徑。
對質量成本進行分析與計算,有助于推進質量改進計劃的實施,提高產品的可靠性,預防潛在不合格的發(fā)生。
(3)便于管理層能掌握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質量成本計算與分析,企業(yè)的管理層能看到各項費用所占的比例,能具體的了解產品質量和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企業(yè)經濟效益帶來的影響。
(4)可以拓寬成本管理道路。
過去,我國的成本管理實際上只是成本的事后計算,沒有管理到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因此目標成本沒有有效手段進行控制。引入質量成本后,對成本實施全過程的預防性控制,針對不同職能,分別核算,從而擴大的成本管理的職能和工作范圍,使成本管理進入一個新階段。
3.質量成本管理的特征
(1)廣泛性
質量成本具有廣泛的內涵,它要求功能、成本、服務、環(huán)境、心理等諸方面都能滿足用戶需要,它既適用于有形的產品,也適用于無形的勞務,如服務質量、工作質量、管理質量、決策質量等。因此,現(xiàn)代質量成本不僅反映物質生產部門的質量成本狀況,而且還要覆蓋非物質生產部門質量管理的效益狀況。質量成本除了反映現(xiàn)實的內容外,還應研究反映潛在的和隱含的質量成本支出。
(2)動態(tài)性
質量成本是個相對的、變化的、發(fā)展的概念,它隨著地域、時期、使用對象、社會環(huán)境、市場競爭的變化而賦予不同的內容和要求,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知識的更新,其內涵與要求也不斷地更新和豐富。因此,質量成本作為服務于質量經營和體現(xiàn)產品質量適用性的專項成本,必須保持自身的動態(tài)性,隨著產品質量適用性的變化而變化。如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現(xiàn)代新型產品必須具有環(huán)保、無污染、節(jié)能和更高的安全性等質量要求,這都是新型產品質量成本投入新的增長點。
(3)多樣性
由于不同的質量成本主體所要達到的目的各不相同,質量成本的考核方法有多種多樣,因此,質量成本除了主要采用貨幣計量形式外,還要兼用其他的計量形式,從而從各個側面反映質量成本的內在屬性。
(4)收益性
質量成本作為服務于企業(yè)資本增值盈利的管理成本,目的是通過核算和反映一定量的質量改進資本投入與由此產生的質量收益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兩者之間的最佳結構,從而為質量經營決策提供全面的價值依據(jù)。因此,現(xiàn)代質量成本不僅應能及時、有效地反映企業(yè)的質量成本支出,而且還要反映質量收益,進行質量成本的經濟效益核算和決策,以便企業(yè)在市場競爭、顧客的需求和企業(yè)生存、獲利之間進行權衡。
由國家技術監(jiān)督總局擬定的國家標準《質量成本管理導則》(第二稿)中規(guī)定質量成本的內涵是:將產品質量保持在規(guī)定的水平上所需的費用。它包括預防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在特殊情況下,還需增加外部質量保證成本。
4.質量成本管理的內容
質量成本管理是對產品從市場調研、產品設計、試制、生產制造到售后服務的整個過程進行的質量管理,是全員參加的對生產全過程的全面質量管理。具體來說,質量成本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產品開發(fā)系統(tǒng)的質量成本管理
(2)生產過程的質量成本管理
(3)銷售過程的質量成本管理
(4)質量成本的日??刂?
5.質量成本管理應遵循的原則
(1)全員參與質量成本管理。
根據(jù)財務成本和全面質量管理全員參與的要求及大質量的管理理念,要以“全員參與質量成本管理,全力進行質量成本優(yōu)化,全過程落實質量成本控制,全方位實現(xiàn)質量成本效益”為內容開展質量成本管理活動,才能有效落實質量成本管理的目標規(guī)劃,才能實現(xiàn)有效管理。
(2)以尋求適宜的質量成本為目的。
企業(yè)的質量成本應與其產品結構、生產能力、設備條件及人員素質等相適應,也就是說要根據(jù)本企業(yè)的特點,建立質量成本管理體系,并尋求適宜的質量成本目標并有效地控制它。
(3)以真實可靠的質量記錄、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
實施質量成本管理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記錄、數(shù)據(jù)務必真實、可靠。只有這樣,才可能做到核算準確、分析透徹、考核真實、控制有效。否則,勢必流于形式,無法獲取效益。
(4)把質量成本管理的職責明文列入各相關職能部門。
質量成本管理是生產經營全過程的管理,因此涉及各相關職能部門,如:財務、檢驗、生產、售后服務、貨倉等部門。只有把質量成本的統(tǒng)計及分析納入其質量職能中去,才能堅持不懈的開展這項工作。否則,僅靠質量部門是開展不了質量成本管理工作的。
(5)建立完善的成本決算體系。
要對成本進行控制,就要對成本的核算有統(tǒng)一的口徑,應有對人工的工時、成品的加工成本、損失成本、生產定額等有統(tǒng)一的核算和計價標淮,這樣對于質量成本的計算才能快速、及時、準確,并且可以減少相關職能部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主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