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經理
1.什么是銷售經理
銷售經理是指企業(yè)整體產品的銷售管理者或某一產品線、客戶類型或者地區(qū)的銷售管理者。
2.銷售經理的職責[1]
銷售經理職能
·需求分析、銷售預測;
·確定銷售部門目標體系和銷售配額;
·銷售隊伍的組織;
·銷售人員的招募、培訓;
·確定銷售人員的報酬;
·銷售業(yè)績的評估;
·銷售人員行動管理;
·銷售團隊的建設。
銷售經理的責任
·對銷售部工作目標的完成負責;
·對銷售網絡建設的合理性、健康性負責;
·對確保經銷商信譽負責;
·對確保貨款及時回籠負責;
·對銷售部指標制定和分解的合理性負責;
·對銷售部給企業(yè)造成的影響負責;
·對所屬下級的紀律行為、工作秩序、整體精神面貌負責;
·對銷售部預算開支的合理支配負責;
·對銷售部工作流程的正確執(zhí)行負責;
·對銷售部負責監(jiān)督檢查的規(guī)章制度的執(zhí)行情況負責;
·對銷售部所掌管的企業(yè)秘密的安全負責。
銷售經理的權限:
·有對銷售部所屬員工及各項業(yè)務工作的管理權;
·有向營銷副總報告權;
·對篩選客戶有建議權;
·對重大促銷活動有現場指揮權;
·有對直接下級崗位調配的建議權和作用的提名權;
·對所屬下級的工作有監(jiān)督檢查權;
·對所屬下級的工作爭議有裁決權;
·對直接下級有獎懲的建議權;
·對所屬下級的管理水平、業(yè)務水平和業(yè)績有考核權;
·對限額資金有支配權;
·有代表企業(yè)與政府相關部門和有關社會團體聯絡的權力;
·一定范圍內的客訴賠償權;
·一定范圍內的經銷商授信額度權;
·有退貨處理權;
·一定范圍內的銷貨拆讓權。
3.銷售經理的盲區(qū)管理[2]
一是心態(tài)管理盲區(qū):
雖然目前還沒有“心態(tài)管理”這一名詞,但事實上目前很多管理者或企業(yè)主是相當看重職員的心態(tài)的。良好心態(tài)來源于職業(yè)道德、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閱歷,所以,職員有良好的心態(tài)對一個企業(y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銷售經理更需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因為銷售經理是離企業(yè)管理視線最遠的職員,他們在一線市場,山高皇帝遠,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tài),出問題的概率會相當高。比如,如果銷售經理懷著撈一把就走的心態(tài),你派他去招商,他一般會選擇有錢沒網絡實力的經銷商,或為達到簽約目的而隨便承諾經銷商,最后他拿了提成走人,剩下你公司去擦屁股吧。
目前許多企業(yè)為了追求銷售業(yè)績,想方設法招聘有經驗的銷售經理,考核的標準只有銷售經驗,心態(tài)考核則成了盲區(qū)。結果大部分銷售經理在一年內都基本消失了,當然這里有企業(yè)的原因也有銷售經理個人的原因,但關鍵的原因是企業(yè)未重視心態(tài)管理的原因。因為新職員和企業(yè)必須經過一個磨合期,職員良好的心態(tài)就會成為潤滑劑,減少兩者間的摩擦。比如,銷售經理有與企業(yè)共同成長的心態(tài),他就不會因為短期達不到期望值而產生離開的念頭。
心態(tài)管理是一種感性管理,準確地說,只能憑管理者對職員的日常細節(jié)去感覺去判斷其心態(tài),掌握他的實際想法后通過談心的方式去感化,如果無法感化或通過調查認為不合適聘用,建議立即辭退,否則后患無窮。
二是業(yè)績管理盲區(qū):
絕大部分企業(yè)都將銷售業(yè)績作為是考核銷售經理的重要指標或唯一指標。筆者認為這是不合理的,或者是不現實的。因為在營銷年代,一個產品的銷售量是受綜合因素影響的,包括產品本身的定位、質量、價格、包裝等內在因素,還包括廣告策略、廣告投放量、經銷商實力、終端鋪貨、終端出樣、終端促銷等外在因素。而作為一個銷售經理,在產品到達經銷商倉庫后,其力所能及且屬于其職責范圍的只有終端鋪貨、終端出樣和終端促銷等三項工作,也就是說,銷售經理只要把這三項工作做好,就算合格的了,其它影響銷售量的因素是作為銷售經理無法控制的。比如,產品質量不好,影響了銷售量,公司不投入廣告,也會影響銷售量。如果只以銷售量來考核銷售經理的業(yè)績,是否有點冤呢?
事物總是存在因果關系的,產品銷售也一樣。因產品好、廣告好、渠道好和終端好,結果肯定銷售好。所以,終端業(yè)績的考核是絕大部分企業(yè)對銷售經理業(yè)績管理的盲區(qū)。筆者曾對公司的區(qū)域經理設計了以終端考核為主(重獎重罰),銷售量考核為輔(有獎無罰)的業(yè)績管理制度,區(qū)域經理們認為公司這樣考核業(yè)績,他們心服口服,執(zhí)行起來也相當順利。部分內容如下,可作為大家參考:
區(qū)域經理業(yè)績考核獎罰辦法:
1、月銷售任務獎
未完成月銷售任務70%的該地區(qū)的區(qū)域經理無獎金;達到70%以上的,按實際完成銷售任務比例乘以3000元,作為該獎金。
2、鋪貨獎
在規(guī)定時間完成鋪貨任務的該地區(qū)的區(qū)域經理,每人獎勵3000元。
3、月產品陳列獎
月產品陳列獎按陳列分數進行獎勵的考核辦法:
a、在貨架上產品正面陳列面每一小盒為1分、每一個禮盒為4分;
b、從已鋪貨終端中隨機抽出10家進行檢查打分,總分合計是陳列分數;
c、當月檢查算當月的。
4、月終端包裝獎
包裝終端數需達到已鋪貨終端10%的終端任務才能獲得此獎。月終端包裝獎按產品禮盒包裝數乘以5元進行獎勵。
考核辦法:
a、公司出錢產生的終端包裝不計算在內;
b、在終端貨架頂、櫥窗、產品展示架或其它可供產品展示的地方,每1禮盒正面為1分,按已包裝終端總分合計是終端包裝分數;
c、每包裝一個終端需及時通知公司;
d、當月檢查算當月的。
5、處罰辦法
(1) 規(guī)定時間內鋪貨率達不到80%時,處罰2000元;
(2) 月產品陳列考核30分以下(不含30分)的考核區(qū)域,罰款500元;
(3) 月終端包裝數量低于已鋪貨終端10%的,罰款500元;
三是執(zhí)行管理盲區(qū):
執(zhí)行管理是最容易出現盲區(qū)的一項工作,特別是銷售策略或計劃的可操作性,最容易成為管理的盲區(qū)。主要原因是企業(yè)的營銷總監(jiān)不喜歡到一線市場了解情況,或者走馬觀花地憑經驗判斷市場,沒有耐心聽銷售經理的建議,沒有發(fā)現執(zhí)行的盲區(qū)并及時調整對應的策略,最后造成策略的預期不如意。比如,某啤酒廠家為了讓促銷員多推銷自己的產品,將開瓶費提高到競爭對手的一倍,結果促銷員還是愿意拿競爭對手五毛錢一個瓶蓋的開瓶費,而不要這家一塊錢一個瓶蓋的開瓶費。原因是競爭對手的開瓶費雖然低一半,但是當天可以兌現;而這家啤酒廠則需要10天兌換一次,這個城市的啤酒促銷員流動性比較大,三兩天換一個場,所以10天兌換一次遠遠沒有當天兌換有吸引力,況且誰會喜歡兜里整天放著啤酒瓶蓋呢?
執(zhí)行管理重在策略或計劃的可操作性強,營銷總監(jiān)或策劃人員制定策略或計劃首先必須能“落地”,然后考慮差異化等東西。但現在許多搞策劃的“大師們”喜歡搞些出其不意的“創(chuàng)新”,而忽視了方案能否“落地”。筆者認為是本末顛倒了。如果你的策略或計劃讓一個初中畢業(yè)的普通促銷員看一次就知道一、二、三怎么做,那是操作性強的計劃了,如果銷售經理都不能完全理解你的計劃,那執(zhí)行起來肯定走樣。
四是培訓管理盲區(qū):
銷售經理是“放野的馬”,對銷售經理實施培訓是很好的馴化管理。但目前企業(yè)往往只注重職前的培訓,職中培訓則成了管理的盲區(qū)。銷售經理一般負責一個省或一個地級市區(qū)域的銷售工作,基本上是駐扎在當地工作的,一年也就回一、二次公司。在當地呆久了,這些經理們也就“皮”了,缺乏工作激情、喪失斗志或占山為王,這些都是駐地經理們的通病。所以對銷售經理們的職中培訓就顯得相當重要和必要。最理想的是三個月統(tǒng)一招回公司進行一次培訓,除業(yè)務知識的提升外,有一項很重要的培訓就是封閉式的三五天軍訓或潛能訓練。這樣,銷售經理們再回到市場又充滿激情和斗志了。這對他們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是相當有利益的。
五是歸屬管理盲區(qū):
銷售經理是公司的管理中層,一個企業(yè)中層的穩(wěn)定遠比高層穩(wěn)定重要。聰明的老板是很會管理中層職員的。有位化妝品老板,全國設了三十多個分公司和辦事處,全國有促銷員近二千名。他公司的產品都由各分公司或辦事處直接經營,沒有一個代理商。公司現在運營十多年了,雖然很少打廣告,但銷售一直穩(wěn)步上升,現在已經超過1億元的年銷售額。產品在家樂福、聯華、沃爾瑪等超級大賣場的同類品銷售量都是前十名的,而且十年來沒有走一個銷售經理。筆者問他是如何管理這些銷售經理的,他說很簡單:讓各分公司的經理們真正有歸屬感。他的這些分公司經理原來都是一般的年輕業(yè)務員,只做最基礎的終端工作,一個月也就拿一、二千元的工資。后來他將這些比較實干切忠誠的業(yè)務員提升為分公司經理,分派到全國各地。然后在當地為他們買一套15年按揭住房(價值在三十至四十萬之間),公司支付首期按揭和按月交納供房款,房產證寫分公司經理們的名字。這位老板讓原來才賺一、二千元工資的業(yè)務員突然有了一套幾十萬元的房產,有了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立即找到了歸屬感。所以這些分公司的經理們是相當穩(wěn)定的,也是相當賣力為老板做事情的。筆者想,如果當年三株公司采用這位老板的這招,三株公司是不會垮臺的,各地的銷售經理也不會卷款而走的。但目前確實很少能為員工歸屬感投資的老板。
4.銷售經理的管理忌語[3]
忌語一:我是××的人——團隊建設問題 這是某經理在很多公開或私下的場合向大家發(fā)出的明示,其中××指的是集團總部的某高層領導。其意是讓大家知道,他是總部高層領導一手招聘并栽培起來的,日常做事可以有足夠的后臺保障。
這種明目張膽的“拉幫結派”行為極其容易招致大家的反感。作為一種營銷分支機構,由于“處江湖之遠”而相對孤單,所以大家每天都在提倡團隊協(xié)作精神以便“抱團打天下”。古語云:“正人先正己,修人先自修。”如果銷售經理的幫派意圖非常明顯,則很難讓手下的員工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另外,總部并不止這一位高層領導,這種話一旦傳到其他高層領導耳中,將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很大的被動。
忌語二:大家給我一個面子——員工關系問題 在業(yè)務會議上,某經理為爭取大家的擁護時常說這句話。實際上,正常的工作安排是日常管理的必要組成部分,并不是大家“給個面子”的問題。如果將任務分配硬性與“面子問題”掛鉤,那么勢必將原本“公對公”的工作安排演變成“私對私”的個人關系。如果大家關系好,都給你這個面子,則一切萬事大吉;一旦別人不給你這個面子,你再想把問題重新放回桌面,將會比原來付出更多的代價。
據筆者了解,有很多銷售經理都在有意無意地維系自身與下屬之間的“私人關系”,殊不知在日常工作中這些私人關系的“維護成本”相當高昂,并且效果十分脆弱。一個優(yōu)秀的團隊是利益的有機結合體。準確地抓牢大家的利益紐帶,可以煥發(fā)出所向無敵的團隊精神。如果幻想通過私人關系來維護這個團隊,其結果只會讓銷售經理心力交瘁。
忌語三:好好干,旺季結束后我提拔你做副經理——激勵問題 這是許多銷售經理鼓勵下屬的話。在銷售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銷售經理一到旺季便心急如火,因為整個銷售年度關鍵就看旺季的業(yè)績。要想給公司交上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銷售經理必然會號召大家共同奮斗,同時也難免會對個別員工進行“特別”鼓勵。伴隨這種激勵的往往會是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物質化的東西,事實上這恰恰走到了激勵方式的另一個極端。
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銷售經理在對下屬許諾時容易犯“虛開空頭支票”的毛玻比如當大家共同熬過銷售旺季之后,經理大都忘了“大家苦干100天,旺季過后我們出去旅游”的許諾。更有甚者,一些經理在領取了傭金和獎金之后,僅僅拿出一小部分發(fā)給大家,自己留了大頭。事實證明,激勵不兌現和獎勵分配不公極易招致下屬的“集體造反”,到那時銷售經理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忌語四:做不好我把你們都開掉——憂患意識問題 某經理的這番話是對幾個新加盟公司的應屆大學畢業(yè)生說的。他的本意是為了增強大家的憂患意識,但效果卻不見得好。這幾位新業(yè)務員的反應是:“他每天就知道嚇唬我們,動不動就說把我們開掉,卻沒有想過怎樣幫助我們取得進步……”從管理的角度上看,該經理的上述話語屬于典型的“破壞性批評”,雖然其本意可能是善意的警告,但并不是明智的做法。由于感到無助,下屬內心深處的憂患意識往往會影響業(yè)績。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銷售經理,其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幫助下屬(尤其是新聘員工)充分研究市場,制定合理的銷售目標和妥善的完成步驟,讓下屬明白完成此項任務的難度和可行性,樹立起“為實現目標而沖刺”的信心。
忌語五:××是我們的業(yè)務骨干,大家都不許惹他——骨干員工問題 這是某經理在一次非正式會議上向大家發(fā)出的警告?!痢潦欠止镜臉I(yè)務骨干,在分公司擔當60%以上的銷售份額。
每個公司都會有一個或若干個業(yè)務骨干,在對待員工對公司業(yè)績貢獻率的問題上,銷售經理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否則,很容易傷害其他員工的感情。公司業(yè)績的提升,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奮斗,并不是哪個或哪幾個業(yè)務骨干單槍匹馬就能一蹴而就的。如果其他員工帶著抱怨的心態(tài)去工作,其銷售業(yè)績的完成效果就可想而知。每個公司的銷售區(qū)域都會有“肥沃”和“貧瘠”之分,銷售經理可以根據各種銷售方面的“參考指數”進行銷售任務的合理分配,根據銷售任務實行資源配額,但有一點不容忽視: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忌語六:再等幾分鐘——管理威信問題 為了讓大家等待少數遲到者,幾乎每次業(yè)務員會議或全體會議上某經理都要說這句話。其召開內部會議,常常是到時間遲遲不開會,多數人等少數人;會議進行中,少數人無視會議紀律,擅自外出。
一個銷售經理能否樹立管理威信,從其在召開內部會議時的守時性上就能窺視一斑。對少數員工違犯紀律行為的“寬容”,最終將使管理者威信掃地,難以服眾。
忌語七:××比較搗蛋,你們不要與他接近——內部團結問題 這是某經理在一些私下的場合,面對幾個比較“親密”下屬時的心腹話,他所指的××往往是與他不合的人。
我們知道,一個公司對外的爆發(fā)力關鍵就在于大家的合力,當公司沉迷于內耗時,其合力是最小的。一個公司的衰落也必然是從內耗開始的,而一旦到了積重難返的境地,想再重整旗鼓則十分艱難。
忌語八:這幾個人沒有一個好東西——人才優(yōu)勢調動問題 當發(fā)現分公司業(yè)績下滑,越來越“分崩離析”的時候,某經理怨天尤人,發(fā)出以上感慨。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一個優(yōu)秀的銷售經理要善于發(fā)現手下員工的優(yōu)點,先做到“揚長避短”,進而做到“取長補短”,最終做到“人盡其才”。當銷售經理發(fā)現自己手下的員工工作沒有多大激情的時候,首先要想到的是自己應該如何做,如何去發(fā)現大家的優(yōu)點,把大家調配好、調動起來。
5.失敗銷售經理的類型
1、部屬離心
不少銷售經理受幾千年“官本位”封建思想的影響。許多人一旦坐上銷售經理的位置,就忘乎所以,認為“多年媳婦終于熬成婆婆”,可以威風一回。在這種極端的心理下,不是對下屬橫加職責、大發(fā)淫威,就是無端謾罵,在飛揚跋扈中濫用自己的權力。這樣所導致的結果是:下屬離心離德,或倒戈相向另謀高就;或消極怠工出工不出力;或瞄準銷售經理弱點,從而向經理拍馬屁,阿諛奉承,拉幫結派,造成烏煙瘴氣的工作環(huán)境。
2、業(yè)績不佳
一切銷售活動的終極目的無疑是成交,沒有成交的銷售活動都是蒼白無力的。殺敵制勝是軍人的職責,業(yè)績是業(yè)務員的生命,也是銷售經理的生命。沒有創(chuàng)造優(yōu)秀銷售業(yè)績的銷售經理都是失敗的。商場如戰(zhàn)場,商場,是人這種動物爭奪生存權的戰(zhàn)場。銷售隊伍就是企業(yè)占領市場的先頭部隊,市場是殘酷無情的,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銷售經理作為帶領銷售團隊在市場上沖鋒陷陣的先鋒官,銷售團隊若沒有優(yōu)秀業(yè)績無疑是失敗的。業(yè)績不佳的銷售經理一般會選擇離職或被炒魷魚或職務另行安排等。
3、目光短淺
鼠目寸光和只追求眼前利益者難成大事。有句話說得好:你能看多遠,你便能走多遠。不少銷售經理目光短淺,涸澤而漁、殺雞取卵,沒有處理好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以及個人利益與團隊利益,使客戶流失、收入不滿意業(yè)務員跳槽、市場占有率下降,最終企業(yè)沒有穩(wěn)定的人員維持。固步自封,銷售策略與管理方式等沒與時俱變。銷售經理需要不斷地重新規(guī)劃設計銷售策略與管理模式。
一些銷售經理寧可通宵達旦地搓幾圈、“東家長西家短”地神聊胡侃幾個通宵、全心全意、樂不思蜀地趕這個“場”赴那個“宴”,也不愿意坐下來好好地思考如何調整市場策略。隨著新知識、新經濟、新規(guī)則撲面而來,以及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huán)境中所積累的豐富的營銷實踐也逼迫著一些以職業(yè)化為終極目標的銷售經理除舊布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凝聚人心,修煉所帶的銷售團隊,通過自身的影響提高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
4、自以為是
銷售部門是公司實現銷售收入的關鍵部門,公司其他所有部門其實都是直接或間接為銷售部門服務或提供支持。作為銷售經理更是公司利益攸關的核心崗位。一些銷售經理由于一段時期的優(yōu)秀業(yè)績表現而恍恍然不可一世,自鳴得意,沉醉在仿佛公司離開他就無法生存的自我滿足感。就算出現銷售業(yè)績大幅度滑坡,卻不以為然、自以為是。
很多銷售經理習慣于拿今天的成績跟昨天比較,只要有所改進和提高,就會感到很滿意。銷售經理這種“小富即安”思維習慣很容易導致自我滿足乃至自以為是?,F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快魚吃慢魚”,企業(yè)隨時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優(yōu)秀銷售經理不應停留眼前的狀況,而應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路,關注企業(yè)未來的目標狀態(tài),分析目標狀態(tài)與今天現狀的差距,尋找有效策略和措施;通過今天的更多努力,實現未來的更大成就。
銷售經理應虛懷若谷,養(yǎng)成寬廣的胸懷。銷售經理對部屬必須以誠相待,實事求是,坦誠交換意見與分歧。切忌自以為是,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表耍兩面派手段。銷售經理是火車頭,必須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磨練自己、沉淀自己、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超越今天,超越自我”。
5、利欲熏心
一些銷售經理利欲熏心、惟利是圖。一些銷售經理為銷售而銷售,本位思想特別嚴重,幾乎完全不顧及其他部門的配合要求,特別是與市場部之間合作沖突更甚。此外,在財務上也多存在大量問題。大有攜天子以令諸侯、唯我獨尊的氣勢。有些銷售經理為完成銷售任務做得沒有章法和規(guī)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對客戶滿天承諾卻不一定兌現,對公司花言巧語來騙取資源,對公司管理部門威逼利誘索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