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社會問題

百科 > 經濟術語 > 社會問題

1.什么是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是影響社會成員健康生活,妨礙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引起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一種社會失調現(xiàn)象。

2.社會問題界定的條件

  1.客觀性的事實依據。

  社會問題具有客觀意義,這種客觀事實必然有其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即一種現(xiàn)象、一個事件、一種行為,而且是十分具體的。社會問題是社會生活中確實存在的某種具體的客觀事實,而不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臆想。例如,人口膨脹成為中國的社會問題,是基于中國人口已達12億,而可耕地只有15億畝,龐大的人口已成為經濟發(fā)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沉重負擔這一客觀事實。同樣,我們講貧困是社會問題,是基于還有4200萬人生活在年均不足640元的貧困線以下這一事實。講吸毒是社會問題,是基于存在著相當數(shù)量的販毒犯罪分子和吸毒者這一社會現(xiàn)象。一般而言,社會問題對廣大社會成員來說,是一種消極性的社會事實,社會問題不是從人們的主觀觀念中產生的。標示論的局限性就在于過分強調人們的主觀認定,標示論認為偏差行為的原因在于人們的反應中,如貝克認為:"社會群體為構成偏差的違法者制定法規(guī),以及將這些規(guī)則應用到一些特殊的人的身上,并且將他們指稱為局外人,以造成偏差產生。"按此理解,就可以推導出"社會群體為犯罪的人制定法律,因此才會制造出犯罪"這種結論。這種理論的問題在于因果倒置,就如同國為我們制造了"強盜"這個概念,才有了真正的強盜,我們取消強盜的概念,強盜就會消失,這是一種概念游戲,完全不顧客觀的事實。標示論在認識偏差行為的主觀活動方面,給我們某些啟示,但在尋找偏差行為的原因方面,忽視了客觀性因素。因為,社會同題畢竟不是由觀念決定的,而是由客觀事實決定的。

  2.影響相當數(shù)量人的公共麻煩。

  社會問題具有一種數(shù)量意義。引起社會問題的現(xiàn)象通常是一種 "公共問題"而非"個人煩惱"。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很有見地地提出要區(qū)分這一現(xiàn)象。"個人麻煩"(private troubles)產生于個人性格,也同別人的直接接觸有關,但它發(fā)生在有限生活領域內,煩惱屬于個人的私事,它是個人感到自己的利益或生存條件以及所持有的價值觀念遭受威脅時所產生的,需通過個人的行動加以克服。

  "公共問題"(public issues)即是涉及整個社會的問題,是屬于大眾的事,它超越了個人狹小的生活環(huán)境,與全體社會成員或大部分社會成員生活密切相關。它對社會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公共問題"往往是社會結構失調、行為規(guī)范失范和社會運行失控而引起的。它的產生井不是少數(shù)人的責任,它的解決也需要通過廣大社會成員的集體努力,因而具有群體性。例如,在一個城市中,只有幾個或幾十個人找不到工作,這僅僅是少數(shù)人的個人煩惱,與該城市絕大多數(shù)人無關。煩惱的原因可能是個人的素質不佳、能力不強等,要解決只要從個人素質的提高上入手即可,但若這個城市上萬人找不到工作,那就是由"個人麻煩"上升為"公共問題"了,其原因可能是某些社會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如產業(yè)結構調整經濟蕭條、制度弊病等。社會問題威脅或觸犯了社會中相當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或相當多的人對這種社會現(xiàn)象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這種現(xiàn)象有問題,感到社會必須加以關注和改變這些問題。

  3.違背社會的主導價值原則和社會規(guī)范。

  社會問題也具有主觀方面的意義。這是指社會成員的知覺判斷對界定社會問題起著重要作用。將某種社會現(xiàn)象或社會行為定義為社會問題,是因為社會上絕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認為這種現(xiàn)象或行為有悖于主導價值和主導規(guī)范,正好反映出大家的價值觀念和認識的標準。否則,一種現(xiàn)象或行為即使為某個人或某一集團所深惡痛絕,也不會被認為是社會問題。一般人和統(tǒng)治者認為,貧困是不可避免的社會現(xiàn)象,是窮人自己能力太差或本身就是社會競爭中的弱者。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一些理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諸如平等、自由、博愛、人權等觀念的普及,貧困才開始被看作是一種社會問題,政府才開始著手解決,實施了普遍的社會福利制度。還有如女性平等問題、種族歧視問題,在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中,人們并不將其視為社會問題,而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對人的基本權利的日益重視,這些問題才成為社會問題。假如婚姻不是基于永久結合的觀念,則離婚就不成為家庭問題。也就是說,一旦某種認識得到廣大社會成員的共鳴,一種觀念被許多人所接受并被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某些原先并不為人所重視的現(xiàn)象,就成為社會問題。原來事實上存在的社會問題就由潛伏狀態(tài)顯現(xiàn)出來,成為現(xiàn)實的社會問題。社會價值體系是社會制度存在的基本條件。社會問題常受不同價值判斷的影響而產生矛盾現(xiàn)象,我們在研究社會問題時應該注意這一特點。通常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價值體系成為判斷社會問題的標準。但反過來推論,沒有價值判別標準就沒有社會問題,則是不科學的。有的社會學者(如價值沖突論者)推而及至,認為社會問題是社會價值判斷所造成的,沒有社會價值觀就沒有社會問題的存在。這些學者的失誤在于,將判別社會問題的價值標準視作判別社會問題的惟一標準,并忽視了社會問題的客觀性意義。

  4.社會問題的產生與人的道德抉擇有關。

  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行為具有社會目的性,行為是由主觀意志支配的。同時人們也知道,為達到一定的行為目標,也必須支付一定的行為成本,有些問題雖然人們難以接受,但因其并非是人的意志行為或不一定是人們有意識造成的,這類問題人們不易將它看做是社會問題。因為這類問題的產生,不涉及人們的道德行為,不容易激發(fā)起人們的道德情感,也是社會規(guī)范無法包容的。也就是說,當有些問題是由自然因素所引起,或是人們無意中造成的,其社會的道德價值為零時,這類問題不易被定義為社會問題。諸如嚴重的自然災害,人們一般不將它看做是社會問題。現(xiàn)實生活中的車禍問題、人才浪費問題等,是許多人的無意識行為,長期以來人們未把它看做社會問題。相反,凡是具有明顯的道德意志的抉擇傾向,并違背社會規(guī)范的有意識的行動,則很容易被人們視為社會問題。同樣是疾病,人們沒有將心臟病視為社會問題,而將艾滋病視為社會問題。是因為艾滋病是由人們的性混亂和吸毒交叉感染等引起的,是--種人為的越軌性行為。各國社會中存在的諸如吸毒販毒、殺人搶劫等犯罪行為,沒有一個社會學家。也沒有一個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倫理學家會否認它是社會問題,絕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山認定它是社會問題。社會中有一種傾向,即當某一問題越是與人的行為選擇中的道德價值有關,并且直接與公認的社會價值體系和社會規(guī)范體系沖突、對立,越是容易激起人們的道德情感,越是易被視作社會問題。

  5.社會問題具有可改變性。

  社會問題與社會成員的主觀能動性有關。社會問題的發(fā)生不是由個人或少數(shù)人應當負責的,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社會性的,涉及整個社會生活;它的消除和解決也不是個別人或少數(shù)人的努力可以改變的,對社會問題只有通過社會力量的交匯合作才可能改善和解決。西方社會在理性主義占統(tǒng)治地位之前,對貧困的爭論往往陷于傳統(tǒng)宗教上的善惡之爭,理性主義將其變成了可進行實址主義分析并能解決的問題,創(chuàng)造了社會控制這一概念,認為貧困是可以改變的,從而否定了這一問題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改變的現(xiàn)象。否則,它們就不屬于現(xiàn)代社會問題的范疇。"人類可能利用理性以增進人的生活條件與幸福,基于這種新的理性觀念及其內涵。若干原來只被視為可悲可嘆的社會情況才開始被視為問題"。人類改變社會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在,一是可以不斷提高認識,如人們視污染為社會問題,表示了人對于健康和保護自然環(huán)境這些方面的認識的進步,將交通擁擠、住房緊張視為社會問題,正好表明人們對白己的時間、空間的認識,更加注重生存的生活質量。人們感到能源、糧食的危機,是由于認識到地球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寶庫,覺悟到人類無度的攫取必將引起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二是不斷提高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在工業(yè)化和城市化之前,由于物質產品廈乏,人們無力改變貧困,便不將貧困當作社會問題。當工業(yè)化、城市化、現(xiàn)代化之后,人們有了消滅貧困的能力和條件,才將貧困視為社會問題。同樣人口問題也是如此,當人們認識到無限膨脹的人口將帶來沉重的負擔,人們對待人口的態(tài)度才開始改變,中國人由崇尚多子多福到控制人口,西方多數(shù)人由反對墮胎到保護墮胎的權利。現(xiàn)代科學技術也為解決人口膨脹提供了條件。而當人們沒有意識到或根本沒有能力去改變它時,就不會將這一現(xiàn)象視為社會問題。例如,人的死亡至今仍是不可抗拒的,誰也沒有把它作為一個社會問題。有些疾病像癌癥等。憑人類現(xiàn)在的醫(yī)療條件還無法治愈,所以大多數(shù)人并不將之看做社會問題。

3.社會問題界定的過程

  1. 利益受損集團的強烈不滿和呼吁

  利益受損集團是指直接受到某類社會問題傷害的對象。他們對某種社會問題感受最深,往往最早發(fā)出呼吁。例如當吸毒、賭博出現(xiàn)時,吸毒、賭博人員的家屬首當其沖,深受其害。于是他們首先議論紛紛,或向親朋好友傾訴委屈,或向政府反映,或向社會傳播媒介呼吁。但此時由于問題尚在萌芽期,有些社會現(xiàn)象的不良影響還未顯露出來,以潛在的形式存在。尚無普遍性和廣泛性,因而,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真正認識其負功能和危害性。這些不滿和呼喊往往不被人們重視,此時社會問題認定的條件還不成熟。社會成員個人和非正式群體各自關心的事情其內容和角度是不同的,他們對事情的認識往往有多義性。社會成員個別人的判斷或非正式組織的判斷不能作為衡量社會問題是否存在的標準。但是,隨著某些現(xiàn)象的進一步惡化,涉及的人越來越多,利益受損集團的不滿和呼吁強烈到--定的程度,并有許多社會成員和相當多的非正式群體都開始對某一現(xiàn)象表示不滿、抗議時,說明某些客觀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的確影響了他們的生存和利益,并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這時大多數(shù)人比較容易形成一致性的看法,達成對某些現(xiàn)象否定性的共識。

  2. 社會敏感集團及社會上某些有識之士的呼喚。

  對社會問題敏感度較高的群體通常包括記者、報告文學作家、社會學家、倫理學家、政治學家、法學家等等。普通群眾對社會問題的了解往往取決于日常生活中經驗知識積累的感知程度和與個人切身利益關系的密切程度。由于社會發(fā)展迅速多變,社會現(xiàn)象紛繁復雜,人們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度因利益和知識的局限而較低。

  而一些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度較高,他們擁有較多的專業(yè)知識和判斷問題的豐富經驗,具有抽象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在社會公正價值觀的基礎上對社會發(fā)展中的各種問題進行理性思考,因而能夠最先感知到社會問題。同時,由于專家學者群體具有知識分子勇于批評的特點,使他們具有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敢于對社會問題的存在進行揭露和批評,敢于講真活,傳遞出某些社會問題嚴重性的真實信息,能引起廣大社會成員的警覺。

  例如,對中國社會生活中死灰復燃的丑惡現(xiàn)象如賣淫嫖娼、色情文化、吸毒販毒、拐賣婦女兒童,賭博、封建迷信等,最先進行揭露利猛烈抨擊的是記者和報告文學作家,然后是社會學家和倫理學家,這些人雖然沒有權力。但卻有較高的社會知名度和較大的社會影響,他們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和普遍百姓不同。他們的議論和觀點,可以通過自己的文章、作品、講話傳播出去,也比較為傳播媒介所重視。他們的觀點不僅可以影響普通社會成員,對政治家和政府管理者也會產生一定影響,他們可以將某一社會現(xiàn)象直接上升到社會問題的高度,他們的呼喚容易被全社會所接受。

  3.社會輿論集團及大眾傳播媒介的宣揚和推動。

  某些社會現(xiàn)象能否被定為社會問題,或能否被當作社會問題看待,關鍵在于廣大社會成員對這一問題的反映和看法?,F(xiàn)代社會中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大眾傳播媒介,它是制造社會輿論的主要工具。大眾傳播媒介具有模擬環(huán)境和價值導向的功能,多數(shù)人依據大眾傳播媒介的導向對某一社會現(xiàn)象作出反應。大眾傳播媒介對某一現(xiàn)象、某一事件、某一問題的報道、渲染和評價,直接影響公眾的看法和態(tài)度。當某些社會現(xiàn)象被有識之士指明或判定為社會問題后,必然會在社會上引起各種反響和議論,問題越辯越明,最終為廣大社會成員所認識并接受,承認某一現(xiàn)象是社會問題。

  雖然現(xiàn)代社會的公眾對其一社會情況的感覺以及能否把它當作社會問題認識并不完全取決于輿論界的影響,但傳播媒介對公眾施加的巨大影響是不可否認的,社會成員不可能一一親身經歷某種社會情況,經受某種痛苦,他們往往根據輿論界對某些社會情況的報道和評價作出自己的反應。形成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和態(tài)度。大眾傳播媒介在發(fā)現(xiàn)社會問題中的功能主要是向公眾暴露社會問題的嚴重性。在傳播媒介的宣傳下,將使某一社會現(xiàn)象、社會事件置于社會公眾視野和社會輿論的聚焦點之下。引起全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關注,對人們平時議論的、不滿的、但又十分無奈的問題進行淋漓盡致的曝光,在一個短時期內對某一現(xiàn)象進行集中的報道無異于一種信息的密集轟炸,具有對事件的放大效應,牽引全社會的注意力,給人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也會對有關的管理者形成一定的社會輿論壓力,促使他們表示態(tài)度和進行干預并最終向解決問題的方向邁進。

  4.公眾普遍的認識和接受。

  當某一社會現(xiàn)象被傳播媒介喧染和烘托成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之后,大多數(shù)的社會成員才逐漸意識到確實存在著某個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議論這一問題的現(xiàn)狀、形成原因、產生的危害以及消除它的對策。隨著人們對這一問題嚴重性的認識的不斷深人,焦慮和擔憂便日漸加強,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意識到有必要通過共同的努力來消除這一問題對社會生活造成的危害,產生解決問題的共同責任感和義務感。

  也就是說,當某一社會現(xiàn)象為相當多的社會成員所認同為社會問題時,會在社會成員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壓力和不安全感,產生解決這些問題的需要,形成解決問題的共識,并在社會各個利益群體的行動中匯成解決社會問題的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這時,某一問題才真正算作一個社會問題。

  例如,有一種不良社會現(xiàn)象出現(xiàn),有的人會寫信給報刊、電臺、電視臺的編輯,反映某一問題的嚴重性,有的人會在街頭呼吁、請愿,以獲取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持,某些利益損失最大的人會組織起來,形成壓力團體,以游行、示威、集會、抗議等聚合行為,要求政府出面解決某一社會問題。也有的人會通過法律途徑,向立法機構提議頒布試圖解決某一社會問題的相關法律。在社會學者眼中,不僅把社會問題看做是一種公共麻煩,而且把它看成是廣大社會成員試圖有所行動的信號,此時,眾多的社會學者就會投人精力認真研究這一社會問題。

  5.社會權力集團的認可與支持。

  最后將某一社會現(xiàn)象確定為社會問題,并付諸行動準備解決的,通常是有組織的權力者群體,他們居于社會管理者的地位,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擁有更多的權力。這主要是政府部門的各級官員,雖然他們未必有充分了解某一間題的專門知識,但握有解決社會問題的決策權力和能力,可以直接調動解決社會問題所需的各種資源,這使他們在認定社會問題中處于某種特殊地位。

  權力集團對社會問題定義的角度與利益受損集團、敏感集團和輿論集團有所不同。利益受損集團對社會問題的定義往往更多地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fā),敏感集團往往從社會的價值原則和社會公正原則出發(fā),輿論集團往往從道德規(guī)范和新聞價值考慮,而權力集團則要從社會整體利益原則出發(fā),對社會問題作全方位思考,既要考慮政治影響,又要考慮經濟因素,還要顧及其他利益集團如既得利益集團,考慮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程序等等。因為權力集團的公開承認,就意味著社會問題的公開確定和政府正式承擔起解決問題的社會責任,所以對什么現(xiàn)象為社會問題,權力集團的表態(tài)比起其他集團來更為慎重、當權力集團正式介人對某一社會現(xiàn)象的討論并表示他們的態(tài)度時,就會使社會問題在社會生活中明確化和具體化,由于他們的認定、贊同和倡導,一個社會現(xiàn)象才會由少數(shù)人議論到公眾輿論關注,到真正成為社會問題。

  在權力集團確認某一社會現(xiàn)象是社會問題后,它將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各種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和策略,及各種解決社會問題的物質條件,使解決社會問題由紙上談兵到具體落實,逐步地制度化。權力集團將借助權力動員和組織社會的各種力量,發(fā)揮各種組織與社團的作用,動員社會成員,共同實施消除社會問題的政策和措施。

  6.解決社會問題開始

  當某一社會問題被全社會認定為嚴重的、必須解決的問題,這時,解決社會問題的議事日程便提出,在利益受損集團的積極要求下,在敏感集團的積極促成下,在輿論集團的不斷呼吁下,在社會廣大成員的關注下,權力集團將針對社會問題尋找對策,制定出相應的法規(guī)來解決面廣量大的社會問題,當解決社會問題成為一種社會需要,這時社會的迫切需要必然而且一定會得到滿足,社會必然性所要求的變化一定會給自己開辟道路,并且遲早會使立法適應這些變化"。

  社會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般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遏制社會問題的發(fā)展。這一階段是治標階段,政府有關部門將動員各萬面力量,集中力量來抑制社會問題的繼續(xù)惡化。當越軌性社會問題如吸毒販毒、賣淫嫖娼十分猖獗時,第一步是集中警力打擊,用強制性的力量將其壓下去。當貧困十分嚴重時,最要緊的是發(fā)放物品,賑濟貧困者。在阻止了社會問題惡化后,第二階段是治理社會問題。這一階段是治本階段,主要是消除產生社會問題的因素,瓦解產生社會問題的條件。這是一個艱難而復雜的過程,因為任何社會問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長期累積的,是各種因素的糾合。要解決它不能依靠一次性的突擊,只能依靠逐漸的疏導來消融不利因素。

4.社會問題的普遍性特征

   社會問題的普遍性特征是指社會問題的存在是絕對的,社會問題的性質是客觀的,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是復雜的。

  1.絕對性

  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種社會形態(tài)、沒有一種社會制度不存在社會問題。所謂社會問題的絕對性指:

  (1)任何社會都有社會問題

  任何社會都存在由其內部因素、沖突而引發(fā)的社會問題,社會問題幾乎與人類社會同時存在,迄今為止的人類社會,還未出現(xiàn)過一種沒有任何社會矛盾、社會沖突、社會問題的完美無瑕的社會形態(tài)。社會問題有其產生和發(fā)展變化的必然性,從社會問題存在這一點而言,它具有無國界性、無制度性、無社會形態(tài)性的特征,因而是絕對的。人們無法消滅社會問題,而只能將社會問題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和時間內。社會總是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前進和發(fā)展的。人們只能追求一種相對完滿的社會形態(tài),期望達到一種十分純潔的社會和無社會問題的社會,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2)不同社會有相同的社會問題

  不同社會制度的社會還存在一些相同的社會問題,如人口膨脹問題、環(huán)境污染問題、能源短缺問題、社會犯罪問題、道德淪喪問題等等。這類社會結構性的問題,在任何國家都是存在的,從總體上講不能消滅,但某個具體社會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而婚姻、家庭關系的破裂,白領犯罪增長,青少年犯罪率上升,也是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共同面臨的社會問題。盡管這些問題因為社會制度和文化的不同,在各國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內容。但這類問題不會由于社會制度的不同而消失。從這一角度講,社會問題的存在具有絕對性的意義。

  2.客觀性

  社會問題的存在與否不由人們的主觀愿望所決定。對社會問題的認識,是以社會生活中存在某種與社會發(fā)展不相協(xié)調的社會現(xiàn)象為客觀依據的。沒有客觀事實的存在,社會問題就無法確認。有的社會問題盡管一時還未被人認識,但它依然客觀地存在于社會之中,對社會生活產生忽隱忽現(xiàn)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會逐步凸現(xiàn),最終將會為人們認識和接受。社會問題的客觀性:

  (1) 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之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不管人們承認與否,社會問題都是客觀地存在著。社會問題的產生與發(fā)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可以減低社會問題的危害程度,卻無法完全制止或杜絕社會問題的產生。

  (2)對社會問題認識有一個過程。

  人們對社會問題的認識總是在問題產生之后,而不可能在社會問題產生之前,人們對社會問題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在這方面,我們有過沉重的教訓。我們諱言社會主義現(xiàn)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諸多問題,對影響社會友展的社會病態(tài)現(xiàn)象采取駝鳥政策,認為揭露社會問題會給社會主義制皮抹黑。在這種片面的觀念影響下,一段時期,我們對一些社會問題失去了應有的認識和警覺。以致當某些社會問題日益嚴重甚至惡化,危害社會公眾生活時才匆忙尋找對策應付,付出出了更大的力量卻事倍功半。

  例如人口問題,當年馬寅初先世提出了警告,但并沒有引起決策者的重視,反而將這種善意的警告當作惡意的攻擊。當人口膨脹到相當程度時,再回過頭來解決,卻要花更大的力氣,處于被動的地位。不存在的社會問題人們無法制造,而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人們無法回避。如果對社會問題采取掩飾態(tài)度,結果恰恰會使其日益嚴重和惡化,錯過了解決的最佳時機,導致社會秩序的不穩(wěn)定。

  3.復雜性

  形成社會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人們對社會問題的認識是不同的。我們之所以把某一社會現(xiàn)象稱作社會問題,是因為它在社會中已是一種面廣量大的社會現(xiàn)象,在空間上涉及的范圍廣大,在時間上己經延續(xù)一定的時期,在危害程度上己經影響到相當部分或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秩序。 社會問題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

  (1) 起因多樣

  社會問題的起因常常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歷史因素,又有現(xiàn)實原因。既有宏觀因素,又有微觀因素,既有政治經濟因素,又有文化心理因素,各種社會因素所導致的后果是多種多樣的。同樣是貧困問題,在有的國家主要原因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剝削。有的國家主要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有的國家主要是腐朽的政治制度。有的因家主要是歷史文化原因。

  (2)相互關聯(lián)

  一個社會問題往往與其他社會問題相關聯(lián)。一個社會問題的產生會促使另一個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如貧困導致無法受教育,低文化又使勞動者無法找到好的職業(yè),經常處于失業(yè)的狀態(tài),這又可能引起家庭破裂或引起犯罪。有時,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又會促使另一個問題的產生,例如,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長是好事,但又引起人口老齡化、獨生子女問題、性別比例失調、兵源短缺、人口素質逆淘汰等新的社會問題。

  (3)相互轉化

  在一定條件下,社會問題會相互轉化。社會問題的性質及影響,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而相互轉化。一個社會問題的產生,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因素所導致,一個問題的本身是果,同時亦可成為影響另一個問題的因。因此,社會問題成為多因與多果的復雜局面。人口膨脹導致就業(yè)壓力加大,又會引起犯罪率上升。又如,都市的急劇發(fā)展,使人口高度集中,會引起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就業(yè)困難,犯罪率上升,這些問題的發(fā)生是彼此相關聯(lián),互為因果的。問題的關聯(lián)性與復雜性是社會問題的一大特點。這就需要我們在研究社會問題時,從多視角來探求社會事實,把握各個相關因素之間的聯(lián)系。

  (4)解決問題的復雜性

  解決社會問題具有復雜性。社會問題不可能因為人們的不能容忍而在一夜之間獲得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從醞釀、產生、發(fā)展,到形成嚴重的后果,有一個生長周期,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在成因上具有復雜性。社會問題的產生具有自發(fā)性,它是各種主客觀因素交匯的結果,而一旦成為社會問題,表明形成社會問題的各種因素已經積蓄了相當?shù)哪芰?,我們試圖解決它要花費極大的力量。

  (5)不同社會集團對社會問題的認識不同

  社會集團的利益矛盾,使人們對社會問題的認識有時并非一致,即使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也常常會對某些集團或利益群體有看某些正面的功能,或這種社會問題的形成正是某些集團的需要而推動的。如行賄受賄、吸毒、關系網等,對絕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和整個社會而言是有害的,但對行為者本人來說是一種生理、心理的需要和經濟利益的需要,他們會認為這種行為是正常的。而對人口膨脹、環(huán)境污染、家庭破裂等社會問題,人們的認識更可能發(fā)生分歧,有不同看法的人將抵抗某些社會問題的解決。這將削弱解決社會問題的力量。

5.社會問題的特殊性

  社會問題的特殊性是指由于時代的不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和階級的不同,人們對社會問題的性質認定上,會產生不同的認識、態(tài)度及處理方法。社會問題有其文化差異性、時代性和群體差異性,這是它產生的相對性。

  1.文化的差異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社會問題,對社會問題有不同的看法,這是一種由空間不同而產生的差異性。

  從比較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由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不同、社會結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導致了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道德標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因而,不同社會和地區(qū)的公眾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和界定的標準也就呈現(xiàn)很大的差異性。

  同樣一種社會現(xiàn)象,在某種文化背景下被認為是社會問題,而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卻并不一定被認為是社會問題。

  例如,在某些國家由于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緣故,允許存在一夫多妻的制度,而在大多數(shù)國家,這種現(xiàn)象是重婚,屬于觸犯法律的行為。

  在人口問題上,某些宗教國家并不把人口膨脹作為社會問題,認為節(jié)育、墮胎是犯罪,而在大多數(shù)國家則提倡計劃生育和控制人口,對同一社會現(xiàn)象的態(tài)度大相徑庭。

  同一社會問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里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在歐美國家,獨身者眾多,由于社會成員對婚外性行為的容忍度較高和對個人私生活并不關注,認為獨身是個人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不把它視為一種社會問題,而在中國,人們對婚外性行為的容忍度較低,對大齡未婚者群體十分關注,把獨身視為一種社會問題。

  在西方社會,對性別的歧視和不平等較為重視,認為是一個始終末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而在一些宗教國家和封建形態(tài)的國家,將性別的不平等視為正常。

  因此,在研究社會問題時,必須了解某一社會的文化背景即該國的風俗、規(guī)范、道德、宗教、生活方式等,要與別的社會相比較,必須注意一個國家的歷史演變,及其社會結構與思想文化體系。因為社會問題與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社會規(guī)范以及社會價值體系有密切的關系,研究社會問題不能忽視文化的差異性。

  社會問題是隨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并受到復雜的文化因素影響的。同樣是青年問題,在美國,50一60年代,產生了嬉皮士運動,這是一種反主流文化的青年運動,而在中國60-70年代產生了紅衛(wèi)兵運動,是一種捍衛(wèi)主流文化的青年運動。

  這種文化的差異性,要求我們在研究同一種社會問題時,要注意它的文化背景。在研究中國的社會問題時,只能將其放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中來研究,而不能簡單地照搬歐美國家社會學者的研究結論來解釋中國的社會問題。國情不同,對社會問題關注的重點也不同。在社會主義國家,對道德的頹喪、人際關系的功利化、貧富的兩極分化、腐敗、犯罪等社會問題比較關注,因為社會主義國家更注重道德的作用,對相關問題社會成員具有更高的敏感度,而在資本主義國度中,人們更多的是關心與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個人的利益、個人的健康相關的問題,他們更為關注的是艾滋病、精神疾患、婦女解放、種族歧視、吸毒販毒、財富的不平等問題,文化背景不同,產生的社會問題和關注的社會問題都是不同的。

  2.時代性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社會問題。盡管在各個不同的社會里都有社會問題存在,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的社會問題卻不盡相同。這是一種由時間序列不同而產生的差異性。

  (1)歷史階段性

  生產力水平不同,社會問題不同,社會問題具有鮮明的歷史階段性,即社會問題在時間上的特殊性,它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當社會生產力尚處于較低發(fā)展水平時,人們主要關注的是戰(zhàn)爭、貧困、失業(yè)等社會問題,當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們關心的是貧富兩極分化、教育、家庭破裂、青少年犯罪等社會問題,而當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較高的程度、普遍富裕的時候,人們更多的是關心人口膨脹、環(huán)境污染、性別歧視、恐怖主義等社會問題,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特有的社會問題。

 ?。?)評價社會問題標準的變化

  人們評價社會問題的標準也會變化。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和信仰影響著人們對客觀社會狀況的看法。為什么有的社會狀況在一個時期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另一個時期又變成了不理想的問題,人們不可容忍了,反之亦然,關鍵在于人們主觀上評價社會問題的標準變了。

  如在人口問題上,在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多子多孫是正面的價值觀念,中國傳統(tǒng)主導文化認同多子多福這一觀念,在西方,圣經以多子多孫為訓,幾千年來的高生育率使人類得以生存,這一現(xiàn)象也為民俗禮儀所維系,對于維護傳統(tǒng)觀念的人來說,節(jié)育倒是一個社會問題,伊斯蘭教信徒堅決捍衛(wèi)他們的信仰。反對任何控制人口的措施,荷蘭也圍繞是否允許墮胎展開了全國范圍的大討論。但是,在今天的社會中,過多的人口造成了就業(yè)壓力、資源緊張,人口膨脹則成為人類最嚴重的社會問題,控制人口生育使成為一種新的觀念,這時傳統(tǒng)的多子多福的觀念與現(xiàn)代的節(jié)制人口的觀念出現(xiàn)了道德觀念的沖突。人類的是非善惡觀念本身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fā)生變化,人們評價社會問題的標準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3. 群差性

  對社會問題存在著矛盾性的判斷。群差性是指不同社會群體在對社會問題的認定上有所不同。

  (1)價值判斷體系的不同

  社會制度決定了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而作為意識形態(tài)核心的價值判斷體系,會直接影響管理者和社會成員對社會問題的判斷。在不同社會制度中,對社會問題的判斷表現(xiàn)出群體性差異。如對賣淫嫖娼、色情文學,在中國被視為有傷風化、妨礙社會治安、破壞道德風尚的社會問題,是政府明令禁止的;但是在有些資本主義國家,卻以"既不對財產也不對生命構成危害"、"沒有受害者"為由,而來取放任不管或有限制的寬容態(tài)度。這種對社會問題評價的群體性差異,受到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的直接影響。同樣是吸毒、賣淫問題,在舊中國,政府對這類社會問題的態(tài)度曖昧,制止乏力,致使這類丑惡問題泛濫成災,而在新中國,政府的態(tài)度是非常明朗的,采取嚴厲禁止的措施。由于意識形態(tài)不同,人們對同一社會現(xiàn)象所感受的刺激,以及作出的反應也不盡相同,因而對同一社會問題所作出的價值判斷有較大差異。

  (2)不同利益群體的不同

  對社會問題存在著矛盾性的判斷還表現(xiàn)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內部。由于社會成員分別處于不同的社會階層,有不同的職業(yè)背景、經濟利益和道德觀念,于是這些分別屬于不同利益群體的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向就發(fā)生了分化,對社會價值的判斷和意見,也持不同的立場。社會問題的判斷標準是基于利益群體的價值標準,而價值標準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是多元的,有差異的,有時甚至是相互沖突的。

  對同一社會問題,各個社會階層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是社會問題,有的認為不是,有的認為問題很嚴重,有的認為無關緊要,變成了一種有爭議的問題。

  例如,對于當前中國的道德風尚,有的人認為社會成員行為的非道德化傾向己經十分嚴重,構成了社會問題,而有的人則認為這是發(fā)展商品經濟的代價,不必大驚小怪。對于當前中國社會中產生的腐敗,有人認為己經成為影響政治穩(wěn)定的嚴重社會問題,而有的人認為這是發(fā)展市場經濟的"贖買金"和"潤滑劑",是社會發(fā)展必要的成本。

  這種認識的多元化現(xiàn)象,根本原因還在于群體利益的差異。不同的利益群體,不同的階層,不同的階級對同一社會問題的看法和判斷帶有鮮明的差異性。不同群體社會心態(tài)和認識判斷是不一致的,因而對社會問題的認識、評估和解釋都蘊含有相當濃厚的主觀成分。人們這種矛盾的認識會直接影響到能否把某一客觀上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當作社會問題處理,以及為改變這一社會現(xiàn)象所做的各種努力。當然,在同一利益群體中因認識不同而對社會問題也可能有不同的判斷。

  4. 綜合性

  社會問題成因的復雜性。社會問題的產生與一般問題不同,它既有社會層面的原因,如社會制度變動、社會運行失調等因素,也有個人層面的原因,如個人的生理、心理能力較弱等,既有現(xiàn)實的原因,也有歷史的原因。

  例如,各個社會都存在面廣量大的貧困問題,從個人角度是經濟生活、社會境遇、社會參與、家庭關系、社區(qū)環(huán)境、教育技能、個人心態(tài)等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就個別的個人與家庭來說,貧困的主要原因是有區(qū)別的,但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來說,貧困又是有共同原因。貧困的主要原因在經濟方面,經濟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和關系造成了部分家庭的貧困。人們生活在特定的經濟制度中。一種關系體現(xiàn)為一種制度,就是一種結構狀態(tài),如果經濟結構內部產生失衡,造成群體問分配的不平等,會使這個經濟結構中的一部分人處于弱勢地位,在經濟利益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國民收人分配和一系列的經濟運行中受損,從而產生貧困現(xiàn)象。因此,貧困主要是由社會結構原因引起的社會關系失常導致的社會問題。

6.社會問題與社會熱點問題的區(qū)別

  (1)受關注的時間長度不同。

  社會問題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社會熱點問題。只要它沒有得到解決或緩解,就一直存在并為人們所關注而社會熱點問題具有較明顯的時效性,一旦問題解決或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就會被其他新的社會熱點所取代。

  (2)性質不同。

  社會問題一般部是對社會有一定危害性的而社會熱點問題可以是對社會發(fā)展有積極促進作用的新鮮事物,也可以是阻礙社會發(fā)展的消極、丑惡現(xiàn)象。

  (3)表現(xiàn)形式不同

  社會問題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社會熱點問題則是顯性的。

  (4)涉及范圍不同。

  社會問題關注的是公共麻煩,社會熱點問題關注的范圍并不限于此,可以是個人或社會的發(fā)展問題或新的價值觀念(如生活方式)等。

  (5)推動的媒介不同。

  推動社會熱點輿論的是傳播媒介,是新聞工作者,他們憑著敏銳的新聞嗅覺,感覺到某種社會現(xiàn)象或事件的重要性,會引起社會關注,便大量報道,吸引人們的注意,形成社會熱點。新聞工作者也將社會問題作為社會熱點來宣傳,而研究社會問題的主要是社會學者,社會學者憑著社會責任感和職業(yè)道,憑著自己的專業(yè)興趣,選擇某一社會問題進行深入持續(xù)地研究,并作出科學的解釋。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