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貧困線

百科 > 社會保障 > 貧困線

1.什么是貧困線

  貧困線是指城鎮(zhèn)居民基本生活必須消費的最低費用線它是衡量城鎮(zhèn)居民個人或家庭是否處于貧困狀態(tài)的數(shù)量界線。

2.貧困線的標準[1]

  通過對貧困概念的深刻理解,是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研究貧困。考慮到概念的可行性與對實際操作的引導性,作為衡量貧困的指標,貧困線必須能綜臺反映以下內容:

  首先,要能反映結果貧困與過程貧困。貧困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的缺乏狀態(tài),它還是一種機會與過程的貧困。雖然過程貧困在度量起來是比較困難的,但在當今社會中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成為貧困內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要能將相對貧困絕對貧困統(tǒng)一起來。以絕對貧困來測量貧困,其最低支出范圍是以最低生活標準來確定的,這一標準本身就將貧困相對化了;而由社會認可的相對貧困則需要一個合理的內核,這一內核又將相對貧困絕對化了。所以在分析研究貧困問題時二者必須統(tǒng)一起來,并在測量出的貧困線中得到反映。

  再次,要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實際相結臺,客觀地反映地區(qū)問的差異。各個國家或地區(qū)由于歷史、資源等情況的不同,經(jīng)濟發(fā)展是有差異的,收入水平大小有高有低,生活習慣存在明顯差別,所以每個地區(qū)的貧困內容也必然是不同的,這就要求各個國家或地區(qū)的貧困線必須體現(xiàn)貧困差異性,才能比較準確地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貧困實際狀況。

  最后,計算方法既要有科學性又要有可操作性。所謂計算方法要科學就是要有科學理論依據(jù),不能拍腦袋想當然;同時,又不能過于復雜,如果每計算一次都要花費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本身就脫離了研究測算貧困線的宗旨;第二。即便算出了結果,這一結果也只能反映當前的貧困狀況,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作為長期衡量貧困的數(shù)量標準。

3.貧困線的分類[2]

  貧困線分為絕對貧困線和相對貧困線:

  絕對貧困線是指按維持勞動者及其所贍養(yǎng)人口的生存所需的人均最低生活費用,亦稱最低生活保障線。我國目前廣泛采用的絕對貧困線測量方法有四個步驟:

  (1)根據(jù)營養(yǎng)部門專家的意見選擇最低熱量攝入量;

  (2)選擇合理的食物消費項目和數(shù)量;

  (3)結合調查得來的相應的價格水平,計算出最低食品費用支出;

  (4)用最低食物費用支出除以合理的恩格爾系數(shù),所得的商即為貧困線。

  相對貧困線是指個人或某群體、某地區(qū)相對社會上其他個人、群體、地區(qū)的收入水平或實際生活水準而確定的貧困線。

4.貧困線的測度[2]

  貧困線是確定貧困率的基礎,因而是研究貧困問題的關鍵一步。貧困線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社會經(jīng)濟條件下社會可以接受的最低生活標準,貧困線劃定了,貧困人口的范圍就確定了。近幾年來,一些從事國際貧困研究的學者在對貧困進行國際比較時,傾向于采用根據(jù)各國貨幣購買力平價制定國際統(tǒng)一的貧困線的估計方法。該方法首先利用購買力平價將各國的人均收入換算成按某一年度的美元值衡量的購買力平價收入。然后確定國際統(tǒng)一的貧困線,并以此來估計各國的貧困人口的規(guī)模。

5.我國常用的貧困線測定方法[3]

  1.恩格爾系數(shù)法。這種方法根據(jù)滿足人的生活需求的最低營養(yǎng)攝取量標準確定食品消費項目和數(shù)量,估值計算出飲食費用,用它除以計算期最低收入水平組的恩格爾系數(shù),所得的商即為貧困標準。

  2.線性支出系統(tǒng)模型法。這種方法是把居民的各類消費品支出看成是居民收入的函數(shù),建立線性支出系統(tǒng)模型,然后利用現(xiàn)有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估計模型,從而導出模型中設定的各類消費品的基本需求支出以及總的基本需求支出,以此作為貧困標準。

  3.基本需求法。該方法是根據(jù)各項消費對于居民生活的重要程度,確定生活必需消費的商品服務項目和最低需求量,再對每一項依據(jù)5%最低收入戶實際消費的混合平均單價計算金額,其全部之和即為貧困標準。

  4.比例法。從貧困居民的收入低于其他大多數(shù)居民的收人這一相對概念出發(fā),把一定比例的最低收入居民定義為貧困居民,把他們的收入水平定為貧困標準,或者把全社會居民人均收入的一半定為貧困的標準。

  5.馬丁法。馬丁法是由在世界銀行工作的經(jīng)濟學家馬丁先生提出的一種計算貧困線的方法,有高、低貧困線之分。

  (1)低貧困線的測定方法。它是在首先測定食物貧困線的基礎上,利用回歸模型,把一些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消費支出剛好能達到食物貧困線的居民戶的非食品支出計算出來,由此得到貧困戶的最低菲食品支出。這是因為,一個靠犧牲最基本食物消費而獲取少量的非食品消費的住戶,其非食物支出是維持生存和正常括動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少量的。把由此求出的最低非食物支出作為非食物貧困線,加上已知的食物貧困線,就是馬丁法的低貧困線,顯然這是維持居民正常生活的最低標準。人均可支配收人低于這一標準的家庭,我們稱為超貧困戶或特困戶,若無社會救助,他們起碼的生存條件得不到保障。

  (2)高貧困線的測定方法。在測定低貧困線時,確定非食物貧困線依據(jù)的是那些人均生括消費支出僅能達到食物貧困線的超貧困戶的情況,那些人均消費支出低于貧困線又高于食物貧困線的貧困戶,其非食品支出顯然大于超貧困戶的非食品支出,也就是說,包含在低貧困線中的非食物貧困線是偏低的,因此,確定一條比低貧困線高一些的貧困線更符合實際。高貧困線可根據(jù)居民的人均食品支出與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生活費支出的關系擬合適當?shù)幕貧w模型求得。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