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群體心理

百科 > 心理學 > 群體心理

1.什么是群體心理

  群體心理是群體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形成的心理活動。所有復雜的管理活動都涉及群體,沒有群體成員的協(xié)同努力,組織的目標就難以實現(xiàn)。群體心理的顯著特征是共有性、界限性和動態(tài)性。

  群體心理分為小群體心理和大眾心理。作為社會的人,彼此之間必然要發(fā)生一定的關系,進行社會交往,從而產(chǎn)生交往心理。交往心理既存在于個人與他人之間,也存在于群體之間,群體心理包括三大類型,即交往心理、小群體心理、大眾心理。

  群體心理主要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即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其它心理學分支學科(如管理心理學)也研究群體心理。

2.群體心理的特征[1]

  群體心理具有四個特征:

  (一)認同意識

  不管是正式群體的成員還是非正式群體的成員,他們都有認同群體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不否認自己是該群體的成員。他們對自己群體的目標有一致的認識,認同群體的規(guī)范,并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自覺自愿的行動,并且對重大事件和原則問題保持共同的認識和評價。當然,每個群體內部的認同程度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大群體內部的認同程度要相對低一些,而小群體內部的認同程度相對要高一些。

  (二)歸屬意識

  不管是正式群體的成員還是非正式群體的成員,他們都有歸屬于群體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賴群體的要求。但是,歸屬意識里面有個自愿感和被迫感的問題。非正式群體成員的歸屬意識是自愿的歸屬意識,而正式群體成員的歸屬意識則不確定,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個人的優(yōu)勢在正式群體中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就可能對歸屬于該群體產(chǎn)生被迫感。這是一種和被迫感并存的歸屬意識。在這種情況下,該成員首先考慮的不是我應該為群體做些什么,而是考慮我歸屬于這個群體了,群體應該為我負責。所以同樣是歸屬意識,自愿的歸屬增強凝聚,而被迫的歸屬增強離散。

  (三)整體意識

  由于認同群體,歸屬于群體,不管是正式群體的成員還是非正式群體的成員都有或深、或淺、或強、或弱的整體意識,即意識到群體有其群體的整體性。但是這種整體意識程度不同,行為表現(xiàn)不同。一般說來,整體意識越強,維護群體的意識也越強,行為具有和群體其他成員的一致性;反之,整體意識越弱,維護群體的意識也越弱,行為具有或強或弱的獨立性。但是也有相反的情況。正因為整體意識強,所以在發(fā)現(xiàn)群體其他成員的行為有害于整體時采取反對態(tài)度,和其他群體成員的行為不一致;正因為整體意識弱,所以采取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和群體其他成員的行為保持一致。所以整體意識和行為一致是兩個互相聯(lián)系的問題,但不是同一個問題。不能簡單地把行為獨立性強的人等同于沒有整體意識或整體意識不強。

  (四)排外意識

  所謂排外意識,是指排斥其他群體的意識。群體具有相對獨立性,群體成員具有整體意識,這就必然在不同程度上產(chǎn)生排外意識。只要班組獎金高,管它車間發(fā)得出發(fā)不出獎金;只要車間獎金高,管它企業(yè)發(fā)礙出發(fā)不出獎金。這是群體成員普遍會產(chǎn)生的心理。排外意識是和群體成員把自己看做哪一個群體的成員:或者說更傾向于把自己看做哪一個群體的成員相聯(lián)系的。傾向于把自己看做班組群體的成員,他就排斥車間以上的群體;傾向于把自己看做車間群體的成員,他就排斥企業(yè)以上的群體,同時他更橫向地排斥同級的其他群體。越是把自己看做小群體的成員,排外的意識就越是強烈。因此,“外人”也就更難進入小群體。這反過來也說明,人們往往更重視小群體的利益。

3.群體心理的類型[2]

  在不同的群體中會產(chǎn)生不同的群體心理,比如,家庭心理、工作群體心理、集體心理、階級心理、民族心理等都是不盡相同的。組織行為學更關注工作群體心理與集體心理。

  1.工作群體心理

  除家庭外,工作群體是極其重要的。由二于二工作群體的目的是生產(chǎn)和協(xié)作,所以也就形成了一些不同于其群體的心理特點:

  (1)工作群體不是以情感,而是靠群體目標來維系的,每個成員的目標和群體目標是一致的。沒有群體目標,就不可能組成工作群體。在工作群體中,人際關系雖然不是主要的,但它對工作目標的實現(xiàn)有著重要的影響,人際關系密切,成員工作就愉快。工作效率就高;而人際關系緊張,就容易使成員協(xié)作失調,降低工作效率,從而干擾目標的實現(xiàn)。

  (2)工作群體的等級體系和權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往往是由組織規(guī)定的。能力強,威信高,就容易被任命為群體的領導者,居群體的最高地位。然而,這種體系和權力是可以變化的,它完全排除了家庭的那種固定性。

  (3)工作群體是個人或多或少地自愿加入的,并不是天然規(guī)定的。正因為如此,如果個體在工作群體中感到人際關系良好。心情愉快,工作富有挑戰(zhàn)性,各種需要能得到滿足,并且能獲得較高的報酬和獎勵,那么他就繼續(xù)參加這個群體。相反,他就有可能脫離這個群體,而去參加其他的群體??傊?,工作群體對人的吸引不如家庭那么大,歸屬感也不如家庭那么強烈。人們之所以加入這一群體,主要是為了滿足物質利益的需要。它帶有強烈的動機性。

  (4)工作群體的互動遠不如家庭那么深刻。工作群體中成員的互動,主要發(fā)生在工作和生產(chǎn)中。人們在互動中,往往不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全部暴露出來,所以,這種互動是淺薄的,對人的了解是不全面的,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總之,工作群體的互動,由于情感投入的比較少,所以只能是一種表面性的,它很少深入到更深的層次。

  2.集體心理

  集體成員是由符合社會利益而又具有個人意義的共同活動聯(lián)結起來的。集體是群體發(fā)展的最高層次,具有自己的獨特特征。首先,集體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因為集體是指擺脫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人們的共同體。

  其次,集體是為了達到社會所贊同的目的的人們聯(lián)合體。它通過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共同目的把人們聯(lián)結在一起,正是這一點,把集體同其他類型的群體區(qū)別開來。

  第三,集體通過共同活動的過程直接把人們聯(lián)系起來了。在集體中,個人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以有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的共同勞動內容為中介的。

  第四,集體具有完整性。即集體是共同活動的系統(tǒng),它具有自己的組織、職能和分工,有一定的領導和管理機構。、

  第五,集體能保證個人精神需要的滿足和才能的全面發(fā)展。在這里,個性的發(fā)展與集體的發(fā)展是一致的。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集體,它有別于其他群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下列幾個方面:

  1.集體對達到有社會意義目的的指向性。即社會所規(guī)定的目的和集體所提倡的目的,可以被其成員所接受,并轉化為每個成員的目的,同時努力達到社會、集體、個人目的的一致。當然。這種指向性并非是自發(fā)產(chǎn)生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宣傳和教育。

  2.集體的團結性。集體團結性,表示著集體成員在思想、政治、道德和知、情、意上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首先是建立在組織統(tǒng)一的基礎上,其中價值定向的統(tǒng)一,是這種團結性的指標之一。但這種團結性必須要與達到社會意義目的的指向性相結合,只有如此,才具有集體的意義。

  3.在集體成員的業(yè)務交往范圍內,集體主義的相互關系占主導地位,而在個人交往的范圍內,則是人道主義的相互關系占主導地位。

  4.集體主義的自我組織性。即集體的決定,在于達到集體的目的和捍衛(wèi)集體的利益。這種自我組織性是自覺的,并非外力壓迫所致。

4.群體心理的形態(tài)[2]

  1.群體歸屬心理

  這是個體自覺地歸屬于所參加群體的一種情感。有了這種情感,個體就會以這個群體為準則,進行自己的活動、認知和評價,自覺地維護這個群體的利益,并與群體內的其他成員在情感上發(fā)生共鳴,表現(xiàn)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為以及所屬群體的特點和準則。例如,一個大學生在社會上表明自己身份時,總是說我是某個學校的,到了學校,則強調是某個系的,到了系里,又表明是某個班的。這種表現(xiàn)校、系、班身份的意識,就是歸屬感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群體的歸屬感,由于群體凝聚力的高低不同,其表現(xiàn)的程度也就不同。群體凝聚力越高,取得的成績越大,其成員的歸屬感也就越強烈,并以自己是這個群體的成員而自豪。所以,先進群體成員的歸屬感比落后群體成員的歸屬感要強烈。另外,一個人在一生中可以同時或先后參加幾個不同的群體,他對這些群體都產(chǎn)生歸屬感,而最強烈的歸屬感是對他生活、工作和其他方面影響最大的那個群體。一般來講,人們對家庭的歸屬感要比對工作群體的歸屬感強烈得多。

  2.群體認同心理

  群體認同感,即群體中的成員在認知和評價上保持一致的情感。由于群體中的各個成員有著共同的興趣和目的,有著共同的利益,同屬于一個群體,于是在對群體外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則上,都自覺保持一致的看法和情感,自覺地使群體成員的意見統(tǒng)一起來,即使這種看法和評價是錯誤的,不符合客觀事實,群體成員也會保持一致,毫不懷疑。例如,某個成員與群體外的他人發(fā)生意見沖突,那么群體內的其他成員就會與本群體的這個成員的意見保持一致,認為他說的對而批駁對方。

  一般來講,群體中會發(fā)生兩種情況的認同,一是由于群體內人際關系密切,群體對個人的吸引力大,在群體中能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使各種需要得到滿足,于是成員會主動的與群體發(fā)生認同,這種認同是自覺的。另一種認同是被動性的,是在群體壓力下,為避免被群體拋棄或受到冷遇而產(chǎn)生的從眾行為。這后一種認同是模仿他人,受到他人的暗示影響而產(chǎn)生的,尤其是在外界情況不明,是非標準模糊不清,又缺乏必要的信息時,個人與群體的認同會更加容易。

  3.群體促進心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梢钥吹剑瑐€人單獨不敢表現(xiàn)的行為,在群體中則敢于表現(xiàn),一個人單獨很少做的事情,在群體中卻做了。這就是說,個人在群體中變得膽大起來。這是由于歸屬感和認同感使個體把群體看做是強大的后盾,在群體中無形地得到了一種支持力量,從而鼓舞了個人的信心和勇氣,喚醒了個人的內在潛力,做出了獨處時不敢做的事情。并且當群體成員表現(xiàn)出與群體規(guī)范的一致行為,做出符合群體期待的事情時,就會受到群體的贊揚,從而就使個體感到箕行為受到群體的支持。這種贊揚和支持,主要體現(xiàn)在個人心理的感受上,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種表情,甚至僅僅是同伴在場,都可以成為促進作用而被個體體會到,從而強化其行為。

  然而,群體的這種鼓勵作用。并不是等同地發(fā)生在每個成員身上,有的受到的支持力量較大,有的劂較小,還有的則感受不到支持,甚至還會產(chǎn)生干擾作愿。因此,一個群體能否對其成員產(chǎn)生促進作用,要受成員個人一窆條肄的制約。這些條件表現(xiàn)為:第一,群體成員必須服務本群體的規(guī)則,熱愛自己的群體,為群體的利益服務,而不能成為群體的越軌分子;第二,個人與群體認同,并希望得到群體的保護和支持,成為個人利益的維護者。如果缺乏這兩個條件,這種作用就不會發(fā)生,有時反而會產(chǎn)生阻礙作用,使個人在群體中降低活動效率。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