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素質
1.什么是勞動力素質[1]
勞動力素質是指勞動者思想素質、智力素質和體力素質的總稱。勞動力素質水平是一個國家、地區(qū)或某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勞動力思想素質包括社會觀念、道德、事業(yè)態(tài)度、文化觀念、勞動態(tài)度等。智力素質指對事務的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力素質指勞動者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各種器官的功能狀況,是進行勞動的主觀物質條件。
在現(xiàn)代社會化大生產中,勞動力智力素質是勞動力的首要素質,是決定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衡量勞動力素質的高低主要看勞動力在思想上、科學技術上、管理上及健康狀況方面與社會生產的適應程度。隨著新的世界技術革命的興起,對勞動力的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提高勞動力素質的主要途徑是,大力發(fā)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yè),特別是加強普通教育,發(fā)展職工教育和職工培訓。
2.勞動力素質體系[2]
勞動力泛指人的勞動生產能力。即人所具有的能運用于勞動過程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在經濟增長的兩大生產要素:投資和勞動力中。前者是物化勞動的體現(xiàn)和科學的載體,后者則是物化勞動的刨造者。它包括勞動力的數(shù)量和素質。因此,關鍵是勞動者的素質.在現(xiàn)代社會生產過程中,勞動者進行生產勞動的能力已更多地憑借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彌補單純體力和腦力的不足。正如馬克思所指出 “生產力里面也包括科學在內。因此,從提高勞動力素質水平角度來考慮,還必須充分注意到社會環(huán)境中其它諸多因素對提高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過程?;谶@個思想所構成的勞動力素質體系如下圖所示。
勞動力素質體系由主體勞動力及其客體附屬特性素質所組成。勞動者個體為完成萊項勞動而集合成一個整體,這就是勞動者群體。在現(xiàn)代社會勞動中。人們所關心和注重的往往是勞動者群體的素質。勞動者群體的素質一方面依賴于勞動者個體的素質水平。另一方面也依賴于為完成某項生產活動而形成的群體組合的合理性及其與內外部信息管理與調節(jié)控制的過程。
勞動力素質水平的提高還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對它的影響。眾所周知。如果沒有先進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勞動者就不可能從事有效的社會生產勞動。從而勞動力素質水平的高低就不可能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和發(fā)揮。在現(xiàn)代社會勞動中。勞動資料除了其主要組成部分勞動工具等物質性的外,還應包括某些以非物質形式存在的勞動資料,如對知識的運用,對信息的管理等等。同樣,對勞動對象來說。也存在物質和非物質的兩大類。物質性的勞動對象具有原先意義上“東西”的含義,如未經加工的自然物等。非物質性的勞動對象一般以文化知識,信息等形式存在,如對電腦軟件的管理,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等等。目前,人們已越來關注非物質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在提高勞動力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在提高勞動力素質水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勞動力素質體系中。信息反映了體系內外部諸因素間的某種傳遞聯(lián)系及控制調節(jié)過程。 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昏類信息都必須在勞動過程中得到反映。信息只有通過勞動者大腦豹思維判斷?;蛑噶钕到y(tǒng)豹指令才能進行有效的生產勞動。 因此,如果沒有有效的信息管理。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生產勞動。從而也就無從體現(xiàn)和反映出勞動力索質水平的高低。
3.提高勞動力素質的有效途徑[3]
- (1)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可資借鑒
西方國家在實現(xiàn)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在提高勞動力素質方面,主要采取了兩條措施:一是重金引進,二是重金培養(yǎng)。眾所周知,美、蘇、英、法四國打進柏林以后,蘇聯(lián)主要拉走設備,英法主要占有財寓,而美國則明智地挖走科技專家。之后美國又不惜重金,想方設法從德國及海外吸引外國學者的專家到美國,僅此一項,40多年來不但給美國節(jié)省近百億元教育費,而且這些專家為美國剖造了數(shù)千億元的財富。美國對專家除了待遇院厚外,更重要的是尊重、信任他們,能人盡其才、用其所長,并敢于安排到重要崗位,哪怕是機密的崗位,這種膽識和明智恐怕無其它國家能比。
- (2)有限的失業(yè)后備軍可促進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保持一定的失業(yè)人口不但是不可必避免的,也是必須的。中國人力資潺從數(shù)量上說,其實是相對過剩的。建國40多年來,我們一直存在著失業(yè),全世界各類市場經濟國家,還沒有完全消滅失業(yè),沒有這種可能.也沒有這種必要。從市場經擠發(fā)展的角度看,保持一定的失業(yè)人口,只要社會保障系統(tǒng)完備,完全可以起到促進企業(yè)經營活力、促進勞動者加倍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也其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人力資源由數(shù)量上的相對過剩逐步轉化為質量上的相對過剩。
- (3)強化激勵機制來提高勞動力素質
以強化激勵促使勞動者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使之與企業(yè)活力和企業(yè)產出率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已被大量的研究文獻所證實為不爭的事實。在我看來,現(xiàn)階殷應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xiàn):即一種是直接激勵在業(yè)的勞動力居安思危.不斷地提高自我、精益求精,另一種是間接激勵失業(yè)或即將進人市場的勞動力(如在校學生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否則將在勞動力市場中遭到淘汰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下,勞動力之間的競爭是元處不在的,企業(yè)內部勞動力之間存在競爭,企業(yè)內的勞動力叉可以組成一個“利益共同體”與其它企業(yè)的勞動力的 利益共同體 進行競爭,一個國家的整體勞動力叉在世界市場上與其它國家的勞動力進行著競爭和較量,所有這些競爭都會促使各類勞動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競爭會使每個勞動者認識到,素質在競爭過程中的重要性,政府可以認識到國家勞動力整體素質與科學技術水平及國家綜合國力的密切聯(lián)系.進而但使政府有關提高勞動力素質的政策出臺。 現(xiàn)在社會上缺乏規(guī)范的競爭環(huán)境,因此無法對提高勞動力素質形成激勵。
- (4)成立公平的競爭秩序,促進勞動力自主提高素質
競爭可激勵勞動者自主地提高自身素質,但這種競爭必須是公平的、充分的。我們原有計劃體制不存在競爭,所以,就不能推動勞動者提高自身素質,自然導致這種體制的低敢率。競爭對勞動力素質的促進主要表現(xiàn)在是通過失業(yè)人口的存在形成對在業(yè)勞動力的激勵。在存在社會保障制度的前提下.保持一定規(guī)模的失業(yè)人口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競爭耐勞動力激勵作用是主要表現(xiàn)為對勞動者的示范和導向作用,社會必須提高知識分子的收入,把受過教育的人與未受過教育的人、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的勞動收人拉開擋次,以鼓勵人們去接受教育.進而促進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4.勞動力素質與勞動力價格[4]
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力素質對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故也對勞動力價格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
第一,勞動力價格的高低與勞動力素質的高低是正相關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勞動力個人所有制的存在,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一樣是商品,同樣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統(tǒng)一。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在于能帶來價值增值,勞動力的價值由生產和再生產該種勞動力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勞動力價值的實現(xiàn)受同類勞動力的社會供求、制度與政策的影響外,勞動力價格水平的高低還受勞動者個人勞動能力對本企業(yè)(單位)生產力的轉化率,即受勞動力素質的影響。勞動力素質就是勞動力商品的質量,它的高低對勞動力價格將產生直接的影響,或者說,勞動力價格的高低與勞動力素質的高低是正相關的。
在現(xiàn)代市場經濟競爭中,企業(yè)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勞動力素質的競爭。但一些企業(yè)企圖通過降低勞動力價格的方法來降低其生產成本,獲取高額的市場利潤率,其結果會造成高素質的勞動力的大量流失,最終影響其生產效率的提高。
現(xiàn)代企業(yè)實行差別勞動力價格制度,使企業(yè)與高素質勞動力達到雙贏之目的。因為實行勞動力素質與其勞動力價格掛鉤的差別勞動力價格制度的企業(yè),通過不同素質的勞動力對企業(yè)效益貢獻率的大小實行差別勞動力價格定價法,對不同素質的勞動力確定不同檔次的勞動力價位區(qū)間。相應地,高素質勞動力會給企業(yè)帶來高于其勞動力價格的更高收益,其勞動力價格自然會比低素質勞動力價格高。這樣,一方面能使擁有高素質勞動力人才的企業(yè)獲益的可能性較之于擁有低素質勞動力的企業(yè)要大得多;另一方面也必然使高素質勞動力在滿足自己收益的同時,安心于本職工作而不至于因“流失”對企業(yè)造成損失。
在實行勞動力價格差別制度下,低素質勞動力在勞動力收益的比較中不得不以提高自身素質來增強其競爭能力。因為從勞動力素質與勞動力價格的關系來看,二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與此同時,在實行勞動力價格差別制度下,當勞動力價格提高以后,一方面他們除了能安心工作以外,還有余資可供個人發(fā)展,特別是通過在職學習提高個人素質(包括知識技能和體能的提高),從而動態(tài)地提高了個人的生產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勞動力價格的提高還可以起到提高工作努力程度的激勵作用。這不僅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利,而且對提升產業(yè)結構,解決結構性失業(yè),增強我國勞動力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進“良幣驅逐劣幣”都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二,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現(xiàn)行勞動力總體素質不高(主要是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能力素質偏低),成為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的重要原因。
根據美國商業(yè)環(huán)境風險評估機構公布的最新各國和地區(qū)勞動力素質評比報告,在全球列人評比的49個國家和地區(qū)中,名列前5位的分別是瑞士、新加坡、比利時、門本、臺灣。其中臺灣得分為69分,列為全球17個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和地區(qū)之首。菲律賓與韓國同樣以56分排名第16名,泰國以52分排名第8位,印尼以44分排名35位,中國內地以41分排名40位。由此可見,中國內地勞動力綜合總體素質偏低。關于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人口文化程度來看,我國內地人門中,文旨人口為8507萬人,占6.7%;接受大專以上教育的人口為4571萬,僅占3.6%。聯(lián)合國貿易與發(fā)展會議的《2002貿易和發(fā)展報告》認為,中國勞動力的平均工資甚至低于肯尼亞和津巴布韋;而以1998年的數(shù)據為例,美國的平均工資是中國的47.8倍,這說明中國勞動力平均工資水平十分低下。由于勞動力素質低,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勞動生產率低、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產品質量差、成本高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因為勞動力價格過低,單位時間的產出率也同樣成正比例,給勞動生產率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必然使我國形成低技術、低廉勞動力價格、低產出率的惡性循環(huán);同樣因為勞動力價格過低,不僅不利于勞動力自身的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再生產勞動力的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因為他們無力投資于自己及其子女的升學培育費用,這又形成一種“盲流的孩子還是自流,民工的孩子還足民工”的現(xiàn)象,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