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商品供應

百科 > 供給 > 商品供應

1.什么是商品供應

商品供應是指生產部門向社會提供的、供最終消費和使用的物品和勞務的總和。供給的商品或勞務不僅要具有能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且這種使用價值要以一定的量出現(xiàn)在市場上。

2.商品供應的形成條件

第一,商品具有效用性,即具有使用價值,能滿足人們社會生產或生活的某種消費需要。
第二,商品具有價值性,即具有交換價值,是人類勞動的產物,它凝結著人類的一般勞動。
第三,商品具有流通性,能不斷地涌進市場,通過一連串的交易,使之成為消費者手中現(xiàn)實的消費對象。

3.制約商品供應的因素

1.科技因素

科學技術水平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是決定社會總供給的第一位因素,是社會總供給能力的基礎。正因為科技在社會生產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們才把它稱為第一生產力。在現(xiàn)代社會里,市場供應的多少首先取決于它的生產技術尤其是工業(yè)技術的革新能力。而一個國家工業(yè)技術的革新能力主要取決于工業(yè)中科學技術要素的投入。這項投入通常用研究與開發(fā)支出和從事研究與開發(fā)的科學、工程技術人員這兩項指標來衡量。在世界各國中,發(fā)達國家無論在研究開發(fā)支出數(shù)量和從事研究開發(fā)的科技人員人數(shù)都遠多于欠發(fā)達國家。這是導致其社會總供給能力強、國民生活水平高的首要因素。

2.生產因素

生產是供給的基礎,沒有生產的發(fā)展,供給就不能增加,貿易量就不會擴大。因此,研究商品的供給應從生產著手,要掌握各種商品的生產與變化的規(guī)律,盡可能使生產的產品適應市場的需求,并提高競爭能力。

3.價格因素

價格是調節(jié)商品供給最敏感的手段,是調節(jié)供求最有效的杠桿,價格與商品供給存在著內在的相關性。在一種商品使用價值既定的情況下,商品供給的價值量的貨幣表現(xiàn)會隨著價格的漲落而變化,呈現(xiàn)正比例關系。一般來說,商品供給會隨著市場價格上升而增加,隨著商品價格下降而減少。商品供給增加,出現(xiàn)供過于求的狀況,一部分商品就無人購買,價值就無法實現(xiàn),迫使生產商、供應商采取降價或變相降價出售,市場價格呈下降趨勢;如果供給減少,滿足不了社會需要,導致爭購、搶購,生產商或供應商就會提高價格,價格就會呈上升趨勢。同時,價格也會直接影響供給的變化。價格高,廠商就會多生產、快生產,擴大供給量,滿足社會的需要;而價格下降,廠商微利或無利,甚至出現(xiàn)虧損,就會少生產或不生產,整個社會的供給數(shù)量就呈下降趨勢。

4.政策因素

政府可通過相關政策措施來增強企業(yè)和居民的信心,從而能鼓勵儲蓄和對長期基本建設項目進行投資,這就有利于生產的擴大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提高社會總供給水平。同時,政府能通過各種政策手段來促進總供給的增加。政府的促進和保護作用是通過扶持戰(zhàn)略產業(yè)、調整產業(yè)結構、保護競爭和促進技術進步等措施來實現(xiàn)的。政府的政策措施能夠鼓勵或抑制某種商品的生產,從而增加或減少該項商品的供給。如要鼓勵某種商品的生產,增加供給,政府就會通過補貼、減稅退稅、加速折舊、投資優(yōu)惠等辦法來刺激生產,增加投資,增加供給。相反,政府增稅、提高利率等則會使生產萎縮,供給減少。

5.自然因素

在我國商品中很大一部分產品或直接來自農業(yè)(如糧食、肉類、奶類、蔬菜、水果等)或間接來自農業(yè)(主要是指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紡織品、食品工業(yè)),因此,農業(yè)生產狀況,直接影響市場商品的總供給及其結構的變化。

6.管理因素

一個國家總供給能力的強弱與企業(yè)管理水平也有密切關系。一些與總供給能力直接或間接相關的重要問題如生產成本、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勞動組織和勞資關系等都要在企業(yè)管理中得到很好解決。不同的管理水平有不同的生產效果。企業(yè)總體經營管理水平高,產出能力大,社會總供給的水平就高,反之,社會總供給的水平低。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