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
1.什么是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是指在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的時間內,按照統(tǒng)一的方法、統(tǒng)一的項目、統(tǒng)一的調查表和統(tǒng)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對人口普查資料的搜集、數(shù)據(jù)匯總、資料評價、分析研究、編輯出版等全部過程,它是當今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資料的一種最基本的科學方法,是提供全國基本人口數(shù)據(jù)的主要來源。從1949年至今,中國分別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與2010年進行過六次全國性人口普查。
2.人口普查的歷史
以色列王國大衛(wèi)王曾叫人統(tǒng)計以色列人的人口,隨后以色列人被大舉屠殺,這令人口普查在西方一直是一個敏感課題。1634年麻省灣殖民地總督JohnWinthrop在統(tǒng)計區(qū)內人口時,就曾指兩千多年前的大衛(wèi)王的事例仍影響人民的心思,他們最終決定估算當?shù)?a href="/wiki/%E4%BA%BA%E5%8F%A3" title="人口">人口,而非避免全面點算。
中國在東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桓溫主持的庚戌土斷,規(guī)定“不得藏戶”,把北來僑民斷入黃籍,由于土斷措施,許多隱戶、流民被編入戶籍。南朝齊初即有戶籍檢查的記載?!赌淆R書·虞玩之傳》稱:“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八條取人,孝建元年(454)書籍,眾巧之所始也?!标愇牡厶旒卧辏?60)的詔令說:“其亡鄉(xiāng)失土,逐食流移者,今年內隨其適樂,來歲不問僑舊,悉令著籍,同土斷之例”[1]。蒙古人征服一地后就會人口普查作為服從標志。
1753年英國國會辯論《普查法案》(Census Bill)時,紐卡素議員Matthew Ridley亦公開表明,人民心里仍揮不去對這法案的恐懼,并威脅法案一旦通過,人民會在四方八面發(fā)動騷亂,反抗到底。事實上,當年人口普查的動機,離不開稅收、戰(zhàn)爭準備等因素,因此人口調查結果曾經相當敏感。約在18世紀中葉瑞典就曾把人口統(tǒng)計結局列作國家機密。
古羅馬是全世界第一個定期舉行人口普查的國家,每四年一次。美國是現(xiàn)代第一個舉行定期人口普查的國家。在全國普查前,弗吉尼亞已經進行過一次人口普查,1787年,美國為了制定各州在國會的代表人口,正式人口普查做出法律規(guī)定,嚴格規(guī)定每十年進行一次的國家,4月1日法定為“人口普查日”。美國憲法規(guī)定美國眾議院對各州眾議員名額的分配以人口普查的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
1790年,美國首場普查正式開次。一次普查下來耗資約1.7億美元?,F(xiàn)時美國人口普查局在普查時會提供六國語言的問卷,除英語外,還有西班牙語、漢語、他加祿語、越南語和朝鮮語。美國是在1967年時人口達到2億大關,2000年4月1日美國共有居民人口2.81421906億,比1990年人口普查時的2.48709873億增加13.2%,美國人每8秒鐘就有一名嬰兒出生,每12秒就有一人死亡,2005年8月15日人口總數(shù)為299479050人。2006年10月,美國人口突破3億。
1890年美國在人口普查過程中使用了讀卡機,普查后僅只一個月就已得出總人口的確數(shù),較之過去費時多年的普查工作有突破性的發(fā)展,讀卡機的發(fā)明其實就是今日個人電腦的前身,使計算機械與資訊整理相結合。
美國在沒有反抗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巨細無遺的全國人口普查后,數(shù)十年間得到歐洲多國仿效,其中丹麥、英國、荷蘭、挪威、瑞典先后展開定期的人口普查。
在19世紀初起,社會學家開始發(fā)現(xiàn)比較人口數(shù)據(jù),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人口因素竟會反映一些特定行為,其中法國學者André Michel Guerry就發(fā)現(xiàn),年輕人多數(shù)選擇吊頸;年長的自殺者較常吞槍,而老年自殺者又會偏好吊頸,這些發(fā)現(xiàn)在當時是相當新穎,逐漸發(fā)展出現(xiàn)代社會學研究。
3.人口普查的特點
1.調查組織的高度集中性。它是國家統(tǒng)一組織的,按國家法定的普查方案協(xié)調進行的專門性調查。
2.普查對象登記的全面完整性。要包括某一地域內的全部人口。3、調查登記的直接性。須按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使每一普查對象取得原始資料逐項填報登記。
4.登記時點的標準性。要按照嚴格規(guī)定的同一標準時刻進行登記。
5.要按照現(xiàn)代化的統(tǒng)計原理、原則和方法,制定統(tǒng)一的科學的普查綱要和調查方法。
4.我國的人口普查
現(xiàn)代意義的人口普查,是從新中國成立后才開始的。從1949年至今,我國分別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與2010年進行過六次全國性人口普查。
-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我國著手進行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開始執(zhí)行發(fā)展國民經濟地一個五年計劃,迫切需要詳實的人口資料,決定在于1953年在選舉工作的同時,舉行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辦法》,為準備全國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做好選民登記工作,并為國家的經濟、文化建設提供確實的人口數(shù)字,決定開展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登記的標準時間為:1953年6月30日24時。
普查項目有:與戶主關系、姓名、性別、年齡、民族,以及本住址等6項。這次普查工作的特點:在市選舉委員會領導下,人口普查登記與選民登記同步進行,全面普查登記工作又在標準時間半年后開展?;仡檿r間較長,普查登記項目少,為了取得經驗和保證質量,試點和復查面廣,時間長,對邊緣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采用間接調查的方法而取得數(shù)據(jù)。
普查時間,1953年6月12日至7月2日為準備工作階段,7月3日至1954年6月為登記階段及全面復查和重點抽查、統(tǒng)計、小結、公布等。
1954年11月1日由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表了《關于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結果的公報》,公布了這次普查的主要數(shù)字:全國在1953年6月30日24時總人口為601938035人,其中直接調查的人口為574205940人,用其他辦法間接調查到的人口為27732095人。
普查結果:全市總戶數(shù)為606864戶,總人口2419524人,其中男性1282167人、女性1137357人,性別比為112.73,戶平均3.99人,漢族2400904人占總人口99.23%,少數(shù)民族18620人占總人口0.77%。市人口調查辦在4個居民小組(平均每組350人)開展抽查結果,每組平均漏登與錯劃的只有1.5人,精確度達99%。
- 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4年人口普查是我國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于1964年2月11日分布了《關于進行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這次普查的目的是為了制定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和長遠規(guī)劃提供依據(jù)。
全國人口登記計算的標準時間為1964年6月30日24時。
普查項目除保留第一次普查的六個項目外,新增了文化程度、本人成分、職業(yè)三項,后兩項不作匯總。同時,要求對1964年上半年出生、死亡、遷出、遷入進行核對和登記。1964年人口普查數(shù)字當時沒有公布。到1981年第5期《統(tǒng)計》雜志上,刊載了國家統(tǒng)計局提供的《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的九項主要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普查結果:1964年6月30日24時,全國人口為720370269人28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為694581759人(不包括臺灣省人口、港澳同胞和國外華僑)。
- 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2年人口普查是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于1982年2月19日分布了《第三次人口普查辦法》共28條,規(guī)定1982年7月1日零時為全國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間。
普查項目共19項,按人填報的項目有姓名、與戶主關系、性別、年齡、民族、常住人口的戶口登記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不在業(yè)人口狀況、婚姻狀況、生育子女數(shù)和存活子女總數(shù)、1981年生育胎次等13項,按戶填寫的有湖的類別(家庭戶或集體戶)、本戶住址、本戶人樹、本戶1981年出生人數(shù)、本戶1981年死亡人數(shù)和有常住戶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數(shù)等6項。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主要數(shù)據(jù)是,1982年7月1日零時全國人口為1031882511人其中大陸29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的人口和現(xiàn)役軍人共1008175288人。
- 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人口普查是我國第四次人口普查。
國務院于1989年5月9日發(fā)出了《關于進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1989年10月25日,國務院分布了《第四次人口普查辦法》,共33條。
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標準時間為1990年7月1日零時。
普查表有21項,其中:按人填報項目為15項,即姓名、與戶主關系、性別、年齡、民族、戶口狀況和性質、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狀況、遷來本地的原因、文化程度、在業(yè)人口的行業(yè)、在業(yè)人口的職業(yè)、不在業(yè)人口狀況、婚姻狀況、婦女生育、存活子女數(shù)、1989年1月1日以來的生育狀況;按戶填報的有6項,即本戶編號、戶別、本戶人數(shù)、本戶出生人數(shù)、本戶死亡人數(shù)、本戶戶籍人口中離開本縣、市一年以上的人數(shù)。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shù)據(jù)是,1990年7月1日全國人口為1100173810人,其中大陸3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xiàn)役軍人共1133682501人。
- 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人口普查是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
國務院于1998年6月17日發(fā)出了《關于進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2000年1月25日,國務院分布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辦法》,共46條。
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標準時間為2000年11月1日零時。
普查表有49項,其中:按人填報項目為26項,即姓名、與戶主關系、年齡、民族、戶口登記狀況、戶口性質、出生地、何時來本鄉(xiāng)鎮(zhèn)街道居住、從何地來本鄉(xiāng)鎮(zhèn)街道居住、遷出地類型、遷移原因、5歲及以上的人五年前常住地、6歲幾以上的人填:是否識字、受教育程度、學業(yè)完成情況、15歲幾以上的人填:是否有工作、工作時間、行業(yè)、職業(yè)、未工作情況、未工作者主要生活來源、婚姻狀況、初婚年月、15-50歲婦女填:生育子女數(shù)、1999.11.1-2000.10.31生育狀況;按戶填報的有23項,即戶編號、戶別、本戶普查登記人數(shù)、本戶戶籍人口中外出不滿半年人數(shù)、本戶戶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人數(shù)、暫住本鄉(xiāng)鎮(zhèn)街道離開戶口登記地不滿半年人數(shù)、本戶1999.11.1-2000.10.31出生人數(shù)、本戶1999.11.1-2000.10.31死亡人數(shù)、本戶住房間數(shù)、本戶住房建筑面積、住房用途、本住房中是否有其他合住戶、住房建成時間、建筑層數(shù)、住宅外墻墻體材料、住房內有無廚房、主要炊事燃料、是否飲用自來水、住房內有無洗澡設備、住房內有無廁所、住房來源、購建住房費用、月租房費用。
2001年3月28日國家統(tǒng)計局分布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shù)據(jù),2000年11月1日全國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xiàn)役軍人共126583萬人。
- 第六次人口普查
中國政府網2009年5月6日公布了《國務院關于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據(jù)國家普查項目和周期安排的有關規(guī)定,國務院決定于2010年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經國務院批準,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時進行。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來我國人口在數(shù)量、結構、分布和居住環(huán)境等方面的變化情況,為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科學準確的統(tǒng)計信息支持。人口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yè)、職業(yè)、遷移流動、社會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
此次人口普查還首次將我國境內的境外人員作為普查對象。將居住在本國的外國人納入人口普查,這是各國人口普查的通常做法,也是聯(lián)合國的建議。增加外籍人口為普查對象,也是為了更加合理地安排有外籍人口居住地區(qū)的教育、住房、醫(yī)療以及公共設施的建設。
而根據(jù)以往的經驗,入戶調查將遇到三大難點。一是高檔小區(qū)難入戶,二是外來人口居住區(qū),三是大機關單位集中區(qū)。
5.人口普查的意義
人口普查具有普遍性。作為全國人口普查來說,這個地域范圍指的是一個國家的范圍。例如,國務院發(fā)布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中規(guī)定的地域范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一般在這個地域范圍內常住的人,每個人都應被調查到。
人口普查登記具有個別直接性。從調查方法上來看,原則上個人的數(shù)據(jù)應當由當事人直接申報。但在實際調查中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自行申報,比如嬰幼兒或正值到外地出差、旅游、當時不在家的人就不能自行申報,應由每戶指定一位熟悉情況的人如實代為申報。
由于出生、死亡、遷移等原因,人口數(shù)是在隨時變化的,所以人口普查必須以一個特定時點為標準,全國同時進行調查。不論普查員實際入戶登記時間在哪一天,都應該以標準時間為準,好比用照相機把當時的人口狀況拍攝下來一樣,以免重登或漏登。
此外,人口普查組織還具有一些其他特點,如具有高度集中性,人口普查必須由國家統(tǒng)一組織進行;具有嚴格統(tǒng)一性,全國有統(tǒng)一的普查方案,統(tǒng)一的工作步驟和進度等;具有定期性,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已規(guī)定,每隔五年或十年舉行一次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是一項重要的國情調查,對國家管理、制定各項方針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