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知識螺旋

百科 > 知識管理工具 > 知識螺旋

1.知識螺旋的定義

知識螺旋是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于1989年《知識創(chuàng)造的企業(yè)》的著作首度提出,組織動員個人的內隱知識,經由四種知識轉換模式在組織內部加以擴大,成為較高層次的知識本體,知識轉移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強調隱性知識的交換。

2.知識螺旋的目的

從既有知識〈Platform Knowledge〉追求目標知識(Target Knowledge);減緩知識落差或跨越知識鴻溝(Knowledge Gap)。

3.知識螺旋的理論根據(jù)

1.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互動的規(guī)模隨著知識本體層次的上升而擴大;

2.組織知識的創(chuàng)造即是一種螺旋過程,由個人的層次開始,逐漸上升并擴大互動范圍;

3.在某些部分適度重迭,以創(chuàng)造共同的認知基礎,以簡化內隱知識的交流---冗余(Redundancy)。

4.知識轉換的過程

知識轉換的過程:社會化→外化→結合→內化→社會化→外化→ …

  • 動員個人的內隱知識,經過外化成外顯知識;
  • 經結合成另一種外顯知識;
  • 再將之內化成內隱知識,以成為既定的觀念與工作習慣;
  • 最后透過相互觀察與模仿學習,將內隱知識社會化。

5.知識螺旋和創(chuàng)新過程

產品創(chuàng)新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新知識的發(fā)展過程,產生一個想法需要知識的交流,而想法最終成為創(chuàng)新的知識則需要充分應用個人組織、內部外部的知識,可以說,它和知識螺旋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Image:創(chuàng)新過程和知識螺旋之間的關系.jpg

1.產生一個想法需要知識社會化過程

新的想法通常產生于個人的靈感,討論、模擬、實驗等方法可以幫助人們產生各式各樣的靈感火花。在此過程中,知識的共項和交流通常是一種隱性方式,交互的員工間大都具有共同的經驗、心智模式以及相似的觀點,因此知識社會化過程在這起主導作用,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想法的誕生通常都來源于知識的社會化過程。因此,在這方面需要強調的是建立一種信任關系和創(chuàng)建人員網(wǎng)絡。

2.開發(fā)一項發(fā)明需要知識外在化過程

為了最終決定什么想法能夠得到繼續(xù)和發(fā)展,企業(yè)的有關部門和人員需要能夠理解這個想法所蘊涵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此必須要將這種隱性的想法明晰化,否則這種想法很難和特定人員網(wǎng)絡之外的人進行溝通并被理解,因為他們通常具有不同的心智模式,并使用不同的“語言”。換句話說,這個想法應該能夠外在化為一種明確的概念,這個概念可以是字面的描述、原型、試驗等等。這樣,想法就能夠得到一步步得到證實并最終成為一種發(fā)明。在這方面,需要有正式的結構、方法和工具來支撐隱性知識的外在化,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建立一種標準的“共同語言”,因為不同人員、部門的“功能語言”也象方言一樣,阻礙了知識的理解和交流。

3.實現(xiàn)一個創(chuàng)新需要知識結合化過程

為成功實現(xiàn)產品的商品化,需要一種整體方法將企業(yè)已有知識和伙伴知識有效地整合起來,這就是知識的結合化過程,有效的知識結合對于最終開發(fā)一個有市場價值的產品非常重要。在這方面,應該保證貫穿整個組織的人員能夠及時得到必要的知識,因此正式的知識網(wǎng)絡和結構化的知識地圖就很重要;此外,由于知識還需要跨越組織得到整合,因此也應能夠實現(xiàn)和供應商、分銷商、廣告代理商等之間的知識交流。Intranet、internet提供了知識結合化的基礎環(huán)境,而其他如內容管理系統(tǒng)、協(xié)作系統(tǒng)則提供了實現(xiàn)結構化知識和知識協(xié)同的有力工具。

4.激發(fā)一種沖動需要知識內隱化過程

沖動是如何產生的?我們說,對問題的意識或靈感的火花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之上的,在產生一個創(chuàng)新的想法之前,知識的內隱化過程就已經發(fā)生,它是激發(fā)靈感沖動的催化劑。為了有效地實現(xiàn)創(chuàng)新過程中的知識和經驗的內隱化,相關的知識就應該得到有目的的共享,因為信息和知識過載通常反而會干擾一個人知識積累,因此學習過程必須得到正確理解和進行。在這方面,需要得到明確的問題包括:什么是最有效的學習工具?員工應花多少時間用于提供知識以及學習、消化知識之上?等等。

6.知識螺旋的運作

知識管理的目的而言,為了增加企業(yè)的競爭力,也意味著要有效地擴大組織與個人的知識范圍。Nonaka所提出的知識螺旋的原理,正說明了知識在組織內部,經由幾種活動的運作與循環(huán),有效地擴大了個人與組織的知識范圍。其運作的模式可以下圖做一簡單的表示:

Image:知識螺旋圖.jpg

簡單地說,知識螺旋的運作,在于下列四股力量的持續(xù)性的進行,讓四種知識得以有效的交互移轉與創(chuàng)造。

1.社會化(Socialization)

人與人間的知識分享,內隱知識和內隱知識的交流

2.外部化(Externalization)

透過有意義的交談,具體表達內隱知識,將內隱知識轉變成外顯知識

3.結合(Combination)

將具體化的外顯知識和現(xiàn)有知識結合,擴大知識的基礎

4.內部化(Internalization)

學習新知識,將外顯知識變成員工自己的內隱知識

經由上述四種力量循環(huán)性的運作,將可有效地移轉個人的知識到組織之中,并擴大個人與組織的知識基礎,進而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知識。

7.具體化的操作手法

了解上述的原理之后,對于企業(yè)的知識管理推動人員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實務的過程中有效地促發(fā)四種力量的運作。就實作的角度來看,為了方便操作與推廣,我 們可以將知識螺旋的運作視為知識累積與知識分享兩大過程的運作。經過這兩大過程相對應的方法,將可有效地在個人內隱知識、個人外顯知識、企業(yè)內隱知識、企業(yè)外顯知識中做知識的移轉與創(chuàng)造。

如下表中所示,每一個方格中所敘述的方式,均為個人、企業(yè)知識移轉的手法之一。比如說,就右下角這半邊的方式來看,藉由著述的方式,可以將個人內隱知識轉為個人外顯知識。利用團隊共識的運作,可以將個人內隱知識轉換為企業(yè)的內隱知識。右下角這半邊的方法大致都可歸類為「知識累積」的相關手法。同樣的,左上角這半邊的方式,則可視為促進組織知識分享的相關手法。藉由表中各種手法的交互安排、運作,將可有效地協(xié)助企業(yè)擴大自身的知識基礎,并保留對企業(yè)競爭力影響甚大的核心知識。

Image:知識轉移模式.jpg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