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冶方
1.孫冶方簡歷
中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原名薛萼果,又名孫勉之、宋亮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三十日生,無錫縣玉祁禮社人。1923年在無錫俟實學堂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轉為中共黨員,任無錫黨支部第一任書記。1925年從事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同年受黨組織派遣,去蘇聯(lián)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畢業(yè)后,在該校和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任政治經濟學講課翻譯。1930年回國后,在上海從事工人運動和左翼文化運動,積極參加組織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并編輯《中國農村》雜志,以孫冶方筆名發(fā)表了許多具有馬克思主義觀點的中國農村經濟論文,在理論戰(zhàn)線上對托派及王明的“左”傾錯誤進行了斗爭??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任中共江蘇省委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后來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經濟部門的領導工作。1941年在華中黨校工作期間,提倡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加強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1949年隨軍到上海。任上海市軍管會工業(yè)處處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曾任國家統(tǒng)計局副局長、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等職。
1982年9月,他抱病出席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同年12月16日,為表彰與學習孫冶方,中共社會科學院機關黨委通過決定,授予他模范共產黨員的稱號。1983年2月22日,孫冶方在北京逝世,終年75歲,骨灰撒入故鄉(xiāng)太湖。他治學態(tài)度嚴謹,勇于堅持真理。他的優(yōu)良學風,為學術界所稱頌。
2.孫冶方的研究領域與經濟理論
宣傳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
在30年代,孫冶方深入農村、工廠進行調查研究,分析了中國社會和革命的性質,駁斥了“托派”和王明(1904~1974)混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謬論,捍衛(wèi)了中國共產黨的土地革命路線。40年代,孫冶方針對中國共產黨黨內存在過并還在一部分黨員中繼續(xù)存在著的經驗主義傾向,強調了理論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重視和加強對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積極從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研究
孫冶方認為,多年來流行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把社會主義經濟看成是自給自足的不存在流通過程的自然經濟,把價值和價值規(guī)律看成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異物,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用規(guī)律排列和政策匯編代替了對活生生的經濟過程的分析。他主張:社會主義經濟應從產品兩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分析起;價值是生產費用(勞動花費)對效用的關系;價值這個概念應貫穿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各個篇章;用最少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經濟效果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紅線;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依次分析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社會生產總過程,等等。這個理論體系是對多年來流行的體系的嚴重挑戰(zhàn),在國內外經濟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倡導經濟體制改革
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孫冶方在周密調查研究和詳細占有材料的基礎上,中肯地分析了中國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的弊端,在中國經濟學界中較早地對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他認為,正確處理國家集中領導和企業(yè)獨立經營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問題;計劃應放在價值規(guī)律的基礎上;按資金價值量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作為劃分企業(yè)小權和國家大權的標準;要按客觀經濟規(guī)律辦事,正確地運用經濟杠桿,提高利潤指標在經濟管理中的地位;資金利潤率是評價經濟效果的標準;以生產價格為基礎制訂計劃價格;改革“復制古董、凍結技術進步”的設備管理制度,折舊基金原則上歸企業(yè)掌握和使用;生產資料也要進入流通,納入商業(yè)軌道,等等。為了推進改革,孫冶方堅持不懈地對在國內外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有著廣泛影響的唯意志論、自然經濟論、無流通論進行了有力的批判。
對經濟政策的建議
主要有:提高農產品價格,逐步縮小工農業(yè)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實現(xiàn)到20世紀末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必須重視老企業(yè)的技術改造;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率,確定折舊率時必須考慮固定資產的無形損耗;加強統(tǒng)計工作,實現(xiàn)統(tǒng)計獨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