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成本
1.其他的成本的定義
1、固定成本指不隨著產出變化的成本,長期來看,所有的成本都可以看成變量。
2、變動成本指營業(yè)成本、最初成本、間接成本和直接成本等。這些都隨著產出而直接變化,例如勞動力,燃料,能源和原材料成本。
3、平均成本指每一單位產出分擔的總成本。
4、平均固定成本指每一單位產出分擔的固定成本。
5、平均變動成本指每一單位產出分擔的變動成本。
2.邊際成本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
運用邊際成本法取得信息,對企業(yè)管理者進行相關分析和決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其在企業(y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
它克服了完全成本法的缺點,避免操縱短期利潤,有利于短期產量決策。
在完全成本法下,計算產量和勞務成本的方法是在生產產品和勞務的直接成本上計入合理部分的生產間接費用(即間接成本)得出單位完全成本和總成本,非生產間接成本不包括在完全成本中,作為期間費用處理。完全成本法有賴于對產量的估計,企業(yè)一定時期的利潤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生產水平而不是銷售水平。如果產量大于銷量,一部分固定成本就會推延到下一會計期抵減利潤,固定成本的性質被歪曲了。例如:
某企業(yè)生產一種零部件產品,其生產性費用為:直接材料10元/件,直接人工5元/件,變動制造費用(能源)7元/件,固定制造費(折舊)4000元。其非生產性費用為:管理費用(保險)400元,銷售費用:其中變動費用3元/件(買一送一),固定費用(廣告費)600元。期初庫存為0,本月生產1000件,銷售600件,售價40元/件。
1、用完全成本法計算的利潤如下:
單位生產成本: 10 + 5 + 7 + 4000 ÷ 1000(件)= 26元
銷售收入: 600件 × 40 = 24000元
減:銷售成本: 600件 × 26 = 15600元
毛利: 8400元
減:期間成本: 600 件 × 3 + 400 + 600 = 2800元
凈利: 5600元
在完全成本法下,400件庫存中有固定費用(折舊)1600元(4000 ÷ 1000件 ×400件)
作為存貨,虛增了資產和當期利潤。同時也可以看出,在完全成本法下,企業(yè)很難正確作出是否應該增產或減產的決策,因為產品或勞務的吸收成本中包括固定成本要素,而固定成本與企業(yè)的產量無關。
2、用邊際成本法計算的利潤如下:
單位生產成本: 10 + 5 + 7 = 22元
銷售收入: 600 件 × 40 = 24000元
減:銷售成本(全部變動): 600件× (22 + 3)= 15000元
貢獻毛益: 9000元
減:全部固定: 4000 + 400 + 600 = 5000元
凈利: 4000元
由此可見,在邊際成本法下,利潤與銷售量直接相關,而與產量無關。兩種方法計算的利潤差額正好是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庫存產品中所含的固定費用數(shù)。所以,用邊際成本法更能準確地反映企業(yè)實際利潤。同時,也可以看出,由于固定成本與產量增減無關,在短期增減產量決策時,不必考慮固定成本因素,因此,邊際成本法對企業(yè)管理者短期產量決策是非常有用的。
3.總成本、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的變動規(guī)律
1、總成本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guī)律。
總成本TC是產量的函數(shù),由于沒有考慮固定成本這一因素,總成本曲線從原點出發(fā),表明產品產量為零時,TC為零,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也相應增加,總成本曲線的形狀主要決定于投入要素的邊際生產率,也就是邊際成本率。
平均成本(AC)是每單位產品的成本,等于總成本與產品產量的比值。也就是:AC=TC/Q=f(Q)/Q。在幾何意義上AC是TC曲線上的任一點與原點O的連線的斜率。AC曲線形狀為U型,表明平均可變成本隨產量增加先遞減后遞增,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先遞減后遞增的結果。在圖中,AC曲線的最低點與6單位的產量水平相對應。
2、邊際成本的變動規(guī)律。
一般來說,邊際成本的變動規(guī)律是:最初在產量開始增加時由于各種生產要素的效率未得到充分發(fā)揮,因此,產量很小。隨著生產的進行,生產要素利用率增大,產量的增長速度大于成本的增長速度,所以邊際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由于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的作用,邊際成本又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不考慮最初的短暫情況,那么,它的變動規(guī)律主要表現(xiàn)就是:邊際成本先是隨產量增加而減少,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隨產量增加而增加,因此,邊際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