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馬歇爾經(jīng)濟學

百科 > 馬歇爾 > 馬歇爾經(jīng)濟學

1.馬歇爾經(jīng)濟學概述

馬歇爾經(jīng)濟學是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經(jīng)濟學發(fā)展的一個總結,是自約翰·穆勒后的又一次綜合。 馬歇爾經(jīng)濟學的整個經(jīng)濟學體系中真正創(chuàng)新的觀點不是很多。主要體現(xiàn)在方法論上“連續(xù)原理”為基礎的個體分析和需求供給理論中的“彈性概念”,而其他觀點主要是對以前經(jīng)濟學家經(jīng)濟學說的繼承和發(fā)揚。當然,他在自身所處的那個時代各個學派的爭論中得到了許多好處,這些爭論不但激發(fā)了他個人智慧的火花,更為他作一次大的綜合提供的豐富的素材。

馬歇爾把經(jīng)濟學定義為研究財富,同時也研究人的學問。這里本質上與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學并沒有什么區(qū)別,但吸收了邊際學派的理論分析。他所說的研究人,即研究人的動機。他把人類動機分為兩類:追求滿足和避免犧牲。人類經(jīng)濟生活由這兩類動機支配。前者促進人類的某種經(jīng)濟行為,后者制約人類的某種經(jīng)濟行為。人們的動機從性質上是無法衡量的。經(jīng)濟學家不能衡量心中任何事情本身。但滿足和犧牲在程度和數(shù)量上卻可采用間接的方法,即通過貨幣作為標準來衡量。因此,經(jīng)濟學主要就是用貨幣來對活動的動力和阻力來進行分析。這樣,馬歇爾就使經(jīng)濟學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礎上。不僅如此,馬歇爾還吸收了歷史學派對經(jīng)濟學研究對象的廣義界定,主張經(jīng)濟學與社會學合流。

2.馬歇爾經(jīng)濟學的理論

價值理論

19世紀最后的20多年里,價值或價格理論是經(jīng)濟學家爭論的主要問題之一。J.S.穆勒的《政治經(jīng)濟學原理》以前的古典經(jīng)濟理論,把探討的重點放在供給方面,杰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則把注意力集中于需求,而且杰文斯及其后來者,更進一步宣稱價值完全取決于需求。很難估計這場討論對馬歇爾的相對價格理論的內容和形式的影響。他宣稱自己關于價值和分配理論的主要內容在1870年以前已經(jīng)形成,但他不會去證明自己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他認為這是愚蠢的自尋煩惱。馬歇爾對一些人批評供求分析十分氣憤。在供求分析中,他試圖調和古典理論和邊際效用學派。他的觀點是,他為了真理而研究而不是為了和平。而且他的供求分析的形成早于杰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著作之前。

馬歇爾相信,正確理解時間的影響和謹慎處理經(jīng)濟變量間的相互關系,就可以解決是生產(chǎn)成本還是效用決定價格的爭論。最終產(chǎn)品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因為價格較低時,個人的購買量將較大。供給曲線的形狀取決于分析時時段的劃分。關于價格的決定,時間越短,需求越重要;時間越長,供給越重要。長期中,如果固定成本存在且供給完全彈性,則價格將完全取決于生產(chǎn)成本??浯蠊┣笾腥我环皆趦r格決定中的作用都是沒有意義的。馬歇爾用類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原因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想找到一個簡單原因的任何企圖都必將失敗。更重要的是,馬歇爾堅持認為邊際分析被許多經(jīng)濟學家誤用。他說,這些經(jīng)濟學家以為是邊際價值(成本、效用或生產(chǎn)率)以某種方式?jīng)Q定了整體價值。例如,在分析最終產(chǎn)品的價格時,按馬歇爾的觀點,說邊際效用邊際成本決定價格是錯誤的。馬歇爾認為效用或邊際成本不決定價格,因為隨價格變動的價值是由這些因素在邊際上的行為相互決定的。這時,馬歇爾再次聰明地運用類推的方法解釋了他的觀點。杰文斯把價格決定中的主要因素(效用,成本)與價格隔離開來,他在試圖尋找一簡單因果傳導鏈——生產(chǎn)成本決定供給,供給決定邊際效用,邊際效用決定價格——時出現(xiàn)了錯誤。因為他忽視了這些因素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如果把三個球放在一個碗里,一個是邊際效用,一個是生產(chǎn)成本,第三個是價格,說任一有球的位置決定了其他球的位置顯然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這些球相互決定每一個球的位置。需求、供給、價格在邊際上相互影響,且相互決定。

馬歇爾試圖說明他的價格理論與李嘉圖的價值理論的關系,以及關于效用、生產(chǎn)成本誰決定價格的爭論。馬歇爾認為他的理論基本上與李嘉圖的一致。但他指出李嘉圖認識到了需求的作用,只是因為需求的影響很容易理解而給予了有限的關注,而把他的主要精力用于更困難的成本分析,這一點邊際效用學者很難同意。馬歇爾發(fā)現(xiàn)李嘉圖價值理論的生產(chǎn)成本包括了勞動成本資金成本。大多數(shù)經(jīng)濟理論史學者認為,這是對李嘉圖的過于夸大的解釋。依馬歇爾的觀點,李嘉圖的價值理論最主要的缺點是,他不能處理時間的影響且不能明晰地表達他的觀點。馬歇爾拒絕接受杰文斯和其他邊際效用理論學者的說法,他們認為已完全推翻李嘉圖的價值理論,而以一個正確的方法即幾乎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于需求方面,取代了李嘉圖的理論。馬歇爾在審查杰文斯對李嘉圖理論的擴展和發(fā)展時,認為他對李嘉圖的處理偏離了李嘉圖完整價值理論的基礎。

需求理論

馬歇爾指出需求對價格決定的影響相當容易理解,這也許是對的。然而有幾個關于需求的理論問題,馬歇爾并不能令人滿意地解答。他似乎意識到這些困難而通過假設避開它們。他對需求理論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用清晰的公式表達了需求價格彈性的概念。價格和需求量互相影響,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價格變化和需求量變化之間的關系程度被稱之為價格彈性系數(shù),即 eD = — %需求量變化 / %價格變化 = — (△q / q) / (△p / p)

等式右邊的負號是因為價格和需求量是負相關的,因此系數(shù)通常是一個負數(shù)。單個產(chǎn)品價格乘上需求量將等于買者的全部消費或賣者的全部收入。如果價格下降1個百分點,需求量增加1個百分點,則買者總支出或賣者總收益保持不變,即eD = 1。如果某類商品的eD > 1,則稱其是價格有彈性,如eD < 1則稱其是缺乏彈性。馬歇爾還將彈性的概念用于供給,給出了經(jīng)濟學另一極其有用的工具。雖然,價格彈性的觀點在更早的文獻中有所論述,但只到具有很強數(shù)學能力的馬歇爾才精確地表述了它,因此,他被認為是價格彈性的發(fā)現(xiàn)者。

按馬歇爾的觀點,個人之所以需要商品是因為可以通過消費獲得效用。馬歇爾的效用函數(shù)的形式是可以相加的,他通過加總消費每一商品的效用得出總效用。消費商品A獲得的效用取決于消費A的數(shù)量,而不取決于其他商品消費數(shù)量。替代和補充關系可以忽略,一個可以相加的效用函數(shù)是:U = f1qA + f2qB + f3qC + ...... + fnqn

考慮到替代和補充關系的效用函數(shù)表達如下:U = f(qA,qB,qC,......qn)

埃奇沃思和歐文·費雪,這兩個馬歇爾同時代的人,提出現(xiàn)在更通用的效用函數(shù)。我們將簡單討論馬歇爾使用可以加總的效用函數(shù)的最重要的含義,它與收入效用有關。馬歇爾假定效用可以通過價格體系測定。他還認為一組人內部相互之間的比較是可能的,因為在同組比較時,個人的特殊情況被去掉了。

馬歇爾第一個表述了通常的需求規(guī)律:需求量隨價格下降而增加,隨價格上升而減小。他注意到羅伯特-吉芬收集的信息,這些信息顯示窮人的面包的需求曲線可能向上傾斜;也就是說,對這些人,面包價格的上升將導致肉或更昂貴商品的需求的減少,面包消費的增加。

讓我們回到推出需求曲線的理論問題,看馬歇爾是如何處理的。因為他使用可以相加的效用函數(shù),因此他在用數(shù)學推導需求曲線時忽略了替代和補充關系,盡管他討論過這些問題。馬歇爾簡單地假設微小價格變動的收入效應是可忽略的,或者換句話說,任一商品價格的微小變動不影響貨幣的邊際效用。馬歇爾通過假定貨幣邊際效用恒定來解決這些理論困難有兩個原因:首先,他沒有理論工具以明確區(qū)分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其次,一個商品價格的微小變動的收入效應非常小,以致于可以略它。

消費者剩余

馬歇爾認為當價格少許變動時,貨幣的邊際效用不變。這使得他能在現(xiàn)在稱為福利經(jīng)濟學的領域得出某些結論。在這種情況下,馬歇爾第一個勇敢地闖入了經(jīng)濟學一個新的領域,以后有大量的文獻解釋和擴展他的分析。消費者剩余的概念首先是由馬歇爾提出的,直到1950年福利經(jīng)濟學的文獻仍在討論這一問題。馬歇爾想用消費者剩余的概念得出福利的結論。他關心的是消費者作為一個整體的剩余而不是單個消費者的剩余,因此,他用的是市場需求曲線,而不是個人需求曲線

可用下圖分析消費者剩余。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