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國際收支平衡

百科 > 國際貿易術語 > 國際收支平衡

1.什么是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也稱外部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即:國際收支凈額=凈出口-凈資本流出;或BP=NX-F。

在特定的時間段內衡量一國對所有其他國家的交易支付。如果其貨幣的流入大于流出,國際收支是正值。此類交易產生于經(jīng)常項目,金融賬戶或者資本項目。國際收支被視作一國相關價值的另一個經(jīng)濟指標,包括貿易余額,境外投資和外方投資。

2.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jié)機制與政策效應分析

當一國國際收入等于國際支出時,稱為國際收支平衡。一國國際收支的狀況主要取決于該國進出口貿易和資本流入流出狀況。

當一國國際收支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時,市場機制可以進行某種程度的調節(jié),但這種調節(jié)的力度有限,特別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政府作為宏觀經(jīng)濟的管理者,在很多情況下要實施不同的宏觀經(jīng)濟政策以彌補市場對國際收支平衡調節(jié)力度的不足。但是在不同的匯率制度下,其所實施的不同的宏觀經(jīng)濟政策收到的效果也不同。下面分別分析在浮動匯率制度和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jié)機制與政策效應。

  • 一、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jié)機制與政策效應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由于匯率是隨著市場變化自動調節(jié)的,因此,無論國際收支是處在順差還是逆差狀態(tài),市場機制都會自動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jié)。這種調節(jié)機制可從下面的分析中看出。

在圖1中,由曲線LM和曲線ISo的交點Eo決定了初始的均衡產出為Yo,均衡利率為io。

Image:圖11111.jpg

均衡點位于國際收支平衡曲線BP的左上方,說明出現(xiàn)國際收支順差。

在浮動匯率的情況下,如果國際收支是順差,本幣價格(即匯率)就會提高。本幣價格提高,又會引起出口減少進口增多,ISo曲線會向左移。由于這一點,經(jīng)常項目這一塊的順差會減少,或逆差增加。要實現(xiàn)國際收支均衡,就要使資本項目中的外資流入增加,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提高國內利率水平,這樣BPo曲線不斷上移。當順差不斷縮小時,均衡點和BP曲線之間的垂直距離不斷接近直到最后這一距離消失。這時新的均衡點出現(xiàn),亦即是IS1、LM、BP1三條曲線交于E1。在這一點上,貨幣和產品市場以及國際收支實現(xiàn)均衡。

Image:圖22222.jpg

在圖2中,均衡點Eo處于國際收支平衡曲線BPo的右下方,這表明該國經(jīng)濟出現(xiàn)了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逆差會使匯率下降,從而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國際收支狀況改善,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出口增加,順差增加或逆差減少。由此,達到國際收支平衡的利率水平會下降,BPo向右下方移動。曲線移動使均衡點靠近國際收支均衡曲線。這個過程繼續(xù)進行下去,ISo曲線移至IS1,BPo曲線移至BP1,國際收支平衡實現(xiàn),新的均衡產生,新的均衡點為E1。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市場機制發(fā)揮著自身的正面作用,有效地進行著自動調節(jié),使國民經(jīng)濟增長的同時又使國際收支不斷保持平衡。但在有些情況下,如經(jīng)濟過冷或過熱,政府也會運用宏觀經(jīng)濟政策來加以主動調節(jié), 以使國民經(jīng)濟按合理的速度發(fā)展。政府采取的主要政策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這兩種政策的作用過程,都會引起利率的變動,從而使得BPo曲線產生上下移動,其作用的效果要比封閉經(jīng)濟中的情況復雜一些。如果設定政府無論是采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為了使國民經(jīng)濟進一步增長,那么,在浮動匯率下,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所呈現(xiàn)的效果則大相徑庭。

一國采用積極財政政策,一般是在國際收支處于順差時,而且這種順差主要是由凈出口增加而引起的。政府增加支出,需求擴大,IS曲線右移,收入水平增加,價格上升,出口下降;在貨幣供給量不變時, 國內利率上升,BP曲線向上方移動;價格上升和收入持續(xù)增加會導致進口持續(xù)增加,進而使外貿出現(xiàn)逆差:與此同時,在國際資本高度流動的條件下,利率上升會導致國外資本大量流入,在此期間外資流入額往往大于進口增加額,國際收支仍出現(xiàn)順差。順差不斷增加,會使本幣供不應求,本幣出現(xiàn)升值壓力。由于匯率是自由浮動的,本幣匯率上升,出口競爭力減弱,Is曲線向左移。這表明在浮動匯率條件下,財政政策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在開放條件下,財政政策刺激經(jīng)濟的乘數(shù)放大效應會比在封閉經(jīng)濟條件下小一些,這是由于在開放經(jīng)濟中乘數(shù)效應中的一些環(huán)節(jié)會通過貿易或投資轉移到國外去。例如,政府投資幾十億元建一座發(fā)電站,但部分設備、材料、技術從國外進口,那就會增加國外的總需求,使得政府增加的開支對本國經(jīng)濟的刺激作用減弱。如果一國處于經(jīng)濟過熱階段,政府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其收效也不大,只是作用過程與上面所述過程相反。

在浮動匯率下,政府使用貨幣政策,其作用過程為:政府如果增加貨幣,利率下降,資本外流增加,逆差增加:利率下降,投資增加,收入增加;進口增加,逆差增加。但由于逆差太大會導致本國貨幣貶值,進而導致出口增加,外貿狀況得到改善,IS曲線向右移,國民收入增加,同時BP曲線會下移,這個過程持續(xù)一定時間,新的均衡就會實現(xiàn),經(jīng)濟以更快速度增長。當然,這種條件下的貨幣政策作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于一個國家金融市場成熟程度,外貿在整個國民經(jīng)濟中的比重、外貿結構等。不同的國家在這些方面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所以在浮動匯率下采取貨幣政策的效果也不一樣,但總體來說,調節(jié)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如果是經(jīng)濟處于過熱階段,政府采取緊縮貨幣政策,過程與上所述相反,效果一般是會比較明顯的。

  • 二、固定匯率制度下國家收支平衡的調節(jié)機制與政策效應

Image:圖33333.jpg

在固定匯率制度條件下,匯率主要不是由市場來調節(jié)的。在本幣波動較大時,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都會主動采取干預措施,下面看看在固定匯率下,在一國分別存在國際收支順差和逆差時,政府實施貨幣政策的調節(jié)機制是如何運行的。在圖3中, 由曲線ISo和曲線LMo的交點決定的初始均衡點Eo(io,Yo)在初始時表明國際收支是順差。而順差使本幣在外匯市場上供不應求,面臨升值的壓力。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為了維護固定的匯率,政府的主要辦法是增發(fā)貨幣,使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從圖形上看,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使曲線LM1右移至LMo位置。在一般情況下,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會提高本國絕對價格水平。在其他與本國發(fā)生貿易關系的國家絕對價格水平不變或提高幅度小于本國絕對價格水平提高幅度時,這會使出口需求會下降,ISo曲線左移, 同時BPo曲線向上移動,從而使均衡點和國際收支平衡曲線接近。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時恰好所有與本國有外貿業(yè)務的國家物價水平也上升且大于本國物價水平上升的幅度,則這一結論不成立。國外需求減少的這一結果,會使國際收支中順差減少;當ISo移至IS1,BPo移至BP1時, 曲線LM1與曲線IS1的交點恰落于BP1曲線上,國際收支平衡得以實現(xiàn)。交點E1成為新的均衡點(虛線為調整后的情況)。

Image:圖44444.jpg

在圖4中,初始均衡點Eo處于初始平衡曲線BPo的右下方,說明經(jīng)濟發(fā)生了國際收支逆差,逆差導致對國外貨幣需求的增加。為了維護固定的匯率,政府出售外匯儲備購買本國貨幣,從而導致本國名義貨幣供給量減少,在圖形上表現(xiàn)為LM曲線向左移至LM1(虛線)。在一般情況下,本國名義貨幣供給量減少會導致國內絕對價格水平下降。在與本國有貿易業(yè)務關系的所有國家綜合絕對價格水平不變或下降幅度小于本國下降幅度時,需求增加,IS曲線右移,BP曲線也會向下移動。當ISo移至IS1(虛線),BPo移至BP1(虛線)時, 曲線LM1IS1 的交點恰落在BP1之上。新的國際收支平衡形成,E1點為新的均衡點。

以上兩種情況只表明在固定匯率條件下,政府被動運用貨幣政策后,新的均衡是如何實現(xiàn)的,這只反映了部分狀態(tài)下的調節(jié)機制,并不能說明這種政策就是有效的。事實上,在固定匯率條件下, 由于匯率的自動調節(jié)機制不存在了,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所實施的貨幣政策,盡管不能說一點效果也沒有,但從普遍和長期的角度來看,其作用是很小的。所以,一般而言,在經(jīng)濟衰退時,就不能依靠增加貨幣供應的辦法來刺激經(jīng)濟;在經(jīng)濟過熱時,也不能依靠減少貨幣供應的辦法來控制通脹。設想在經(jīng)濟不太景氣或者在上面圖形中反應出的新的均衡點仍然達不到政府所期望的發(fā)展速度時,政府為了刺激經(jīng)濟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便采取擴大貨幣供給的辦法,貨幣增加,LM曲線右移,利率下降, 資金外流;利率下降和貨幣供給量增加,導致收入增加,收入增加會使進口增加。上述變化又會使國際收支出現(xiàn)逆差,造成本幣貶值。在固定匯率下,貨幣當局必須拋出外匯,購買本幣,從而減少貨幣供給量,但這個過程繼續(xù)下去,LM曲線回復原位,顯示貨幣政策無效或效果不大,所以其對經(jīng)濟的整體調節(jié)作用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再設想在經(jīng)濟過熱時,政府采取緊縮貨幣的辦法,貨幣供應減少,利率上升,外資流入,順差增加;收入下降,進口下降,順差增加;價格水平下降,出口增加,順差增加; 以上因素推動本幣面臨升值壓力,為維護固定匯率,政府又不得不注入本幣,買進外幣,政府緊縮貨幣政策失敗。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政府的財政政策一般會取得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政府實施增加支出的財政政策,支出增加,IS曲線右移,收入水平上升,在貨幣供應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利率必然上升,外資流入增加;收入增加,進口增加,但由于外資對利率反應的彈性大,利率下降會使外幣流入數(shù)量很大。所以,一般來講,政府支出增加到一定的幅度,順差會增加很多,于是本幣面臨升值壓力。為維護固定匯率,政府買進本幣,賣出外幣,LM曲線向右移。結果,一方面是官方外匯儲備增加,另一方面是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加,經(jīng)濟可加速增長。如果該國是處于經(jīng)濟過熱階段,為減緩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政府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一般也會取得預期效果。其中主要原因是減少支出,在貨幣供給量不變時,利率會下降,外資大量流出,逆差最后會很大,本幣面臨貶值壓力,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會買進本幣,賣出外幣。本幣供應減少,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放緩。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所以對于國內金融市場尚不完善、貨幣政策效果本來就不明顯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講,采用固定匯率制度可以使政府能更加有效地使用財政政策去調節(jié)經(jīng)濟運行。而對于金融市場成熟的發(fā)達國家來講,由于貨幣政策在此匯率制度下起不到好的調節(jié)經(jīng)濟的效果,所以都轉而采用浮動匯率制度,在此匯率制度下,政府的貨幣政策會取得好的調節(jié)效果。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