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多布
1.莫里斯·多布生平簡介
- 1900年生于英國倫敦郊區(qū)的一個小商人家庭
- 1918年投身英國勞工運動,并開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 1919年進劍橋大學學習經濟學,這時已自認為是馬克思主義者,是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支持者。
- 1922年獲劍橋大學文學士學位。同年,進倫敦經濟學院繼續(xù)從事經濟學研究,年底加入才成立不久的英國共產黨,后來一直是該黨的主要理論家之一。
- 1924年以論資本主義企業(yè)的歷史和理論的學位論文,獲倫敦經濟學院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劍橋大學任經濟學講師。
- 1925年首次訪問蘇聯
- 1948年被選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評議員
- 1951年曾作為德里大學經濟學院的客座教授訪問印度
- 1956年應邀訪問波蘭
- 1959年任劍橋大學高級講師
- 1964年獲布拉格查爾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以后還獲得布達佩斯大學和累斯特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 1967年從劍橋大學退休后,繼續(xù)從事經濟學和經濟思想史的研究。
2.莫里斯·多布的主要著作與貢獻
1925年《資本主義企業(yè)和社會進步》一書出版,該書是在他博士論文基礎上改寫而成的。1925年首次訪問蘇聯,這次訪問激起了他研究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濃厚興趣。之后,他花費了三年時間研究蘇聯經濟問題,并于1928年出版了《十月革命以來俄國經濟的發(fā)展》一書,這是西方學者撰寫的第一次高度評價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著作。該書1948年的修訂本,改名為《1917年以來蘇維埃經濟的發(fā)展》。
20年代后期,他以極大精力投入英國工人運動。30年代初,積極投入反法西斯主義和反對戰(zhàn)爭的政治斗爭。這一期間發(fā)表了《工資》(1928年)、《政治經濟學和資本主義》等著作,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和經濟危機理論等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為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西方的傳播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0年代中期,在西方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核算問題的論戰(zhàn)中,既反對米塞斯、哈耶克等人否定社會主義經濟核算具有可能性與現實性的觀點,也反對蘭格等人的“市場社會主義”觀點。他在這一論戰(zhàn)中的主要論文,收入《論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1955年)一書。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致力于經濟學研究,1946年出版《資本主義發(fā)展問題研究》一書。
1948年開始和皮羅·斯拉法合作編輯11卷本的《大衛(wèi)·李嘉圖的著作和通信集》。這一時期,還和斯維齊進行了關于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問題的理論爭論。1951年曾作為德里大學經濟學院的客座教授訪問印度,就不發(fā)達國家社會經濟發(fā)展問題作了多次演講,演講的內容后編輯為《關于經濟發(fā)展的幾個問題》一書出版。1956年應邀訪問波蘭,目睹了“波茲南事件”,與波蘭學者探討了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這次訪問對他堅持的“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沖擊極大,他也開始注重對社會主義經濟中商品貨幣關系、價值規(guī)律作用等問題的研究。
60年代初,受斯拉法《用商品生產商品》一書中新李嘉圖主義價值理論的影響,提出“溝通”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和新李嘉圖主義價值理論問題。這一時期,他仍十分注重對不發(fā)達經濟問題的研究,1960年出版的《論經濟增長和計劃》一書,提出了經濟計劃和重工業(yè)的發(fā)展在改變不發(fā)達國家經濟現狀中的重要作用。1969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學》一書,收集了他對福利經濟學理論研究的主要論文。
1973年出版的《亞當·斯密以來的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意識形態(tài)和經濟理論》,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觀點,重新考察經濟思想史上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演化過程及其實質。但是,實際上,他的這一重新考察深受斯拉法價值理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