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頻數分布表

百科 > 頻數分布表

1.什么是頻數分布表

將一組計量資料按觀察值大小分為不同組段,然后將各觀察值歸納到各組段中,最后清點各組段的觀察值個數(稱頻數),以表格形式表示之,稱為頻數分布表又稱“頻次分布表”,簡稱“頻數表”。

2.頻數分布表的用途

1、描述資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類型。

頻數分布有兩個重要特征:集中趨勢離散趨勢。大部分觀察值向某一數值集中的趨勢稱為集中趨勢,常用平均數指標來表示,各觀察值之間大小參差不齊。頻數由中央位置向兩側逐漸減少,稱離散趨勢,是個體差異所致,可用一系列的變異指標來反映。

2、便于進一步計算有關指標或進行統(tǒng)計分析。當數據較多且需手工計算時,常先編制頻數表,再進行統(tǒng)計計算。

3、發(fā)現特大、特小的可疑值。

如果頻數表的一端或兩端出現連續(xù)幾個組段的頻數為零后,又出現少數幾個特大值或特小值,使人懷疑其是否準確,需進一步檢查和核對并做相應處理。

4、據此繪制頻數分布圖。

3.頻數分布表的原則及編制方法

制作頻數分布表的兩個基本原則:

第一,用來制作頻數分布表的原始數據都能出現在該表中;第二,任一個原始數據只能出現在該表的一個組中,不能同時兼屬兩個組中。

根據第二原則,制作頻數分布表時,組與組之間應該有明確的界限,即組限,每組的起點稱為組下限,而每組的止點稱為組上限。由此可見,對計量資料而言,組限應是閉一開區(qū)間,而對計數資料而言,組限應是閉區(qū)間。根據第一原則,如果組限是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則第一組的下限應小于等于原始數據資料的最小值,最后一組的上限應大于等于原始數據資料的最大值。反之則相反。

頻數分布表的編制方法:

例:某市1982年50名7歲男童的身高(cm)資料如下,試編制頻數表。

114.4117.2122.7124.0114.0110.8118.2116.7118.9118.1
123.5118.3120.3116.2114.7119.7114.8119.6113.2120.0
119.8116.8119.8122.5119.7120.7114.3122.0117.0122.5
119.7124.9126.1120.0124.6120.0121.5114.3124.1117.2
120.2120.8126.6121.5126.1117.7124.1128.3121.8118.7


1、找出觀察值中的最大值(largest value)、最小值(smallest value),求極差(range)。

極差等于最大值減最小值。本例最大值=128.3,最小值=110.8,則極差=128.3-110.8=17.5(cm )

2、確定分組數和組距(class interval)。

組數的多少是根據例數的多少來確定的,以能夠反映出頻數分布的特征為原則,一般分10—15組。組距為相鄰兩組的間隔,組距=極差/組數。本例擬分10組,則組距=17.5/10=1.75≈2,為劃記方便,可取稍大或稍小的數(當然本例組距也可取1.5)。

3、確定組段。

第一組段包括要最小值,取較最小值稍小且劃分方便的數,本例取“110~”。最后組段包括最大值并寫出其上限值。

4、劃記。

將各觀察值以劃“正”字的方法,一筆代表一例,劃在相應組段中。例如第一個數l14.4應在組段“114~”處劃,第二個數117.2應在“116~”處劃,以此類推。

5、統(tǒng)計各組段的頻數。全部數據劃記完后,清點各組段的人數。

根據編制出的頻數表即可了解該數值變量資料的頻數分布特征。

頻數分布表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