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相似理論
1.什么是需求相似理論?
需求相似理論又稱偏好相似理論(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或重疊需求理論(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是瑞典經濟學家斯戴芬·伯倫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論文《論貿易和轉變》提出的。
林德認為國際貿易是國內貿易的延伸,產品的出口結構、流向及貿易量的大小決定于本國的需求偏好,而一國的需求偏好又決定于該國的平均收入水平。這是因為三個方面的原因。
2.需求相似理論的基本觀點
代表性需求理論的基本觀點是,重疊需求是國際貿易產生的一個獨立條件。兩國之間的需求結構若是越接近,則兩國之間進行貿易的基礎就越雄厚。當兩國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時,則重疊需求的范圍也就越大,兩國重復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為貿易品。如果各國的國民收入不斷提高,則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復需要的商品便不斷地出現,貿易也相應地不斷擴大,貿易中的新品種就會不斷地出現。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國家,互相間的貿易關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懸殊,則兩國之間重復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貿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3.需求相似理論的假設條件
需求相似理論兩個假設條件:
1、需求結構不同的假設(或稱消費者行為假設):假設在一國之內,需求受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決定。不同收入階層的消費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費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費者就越偏好必需品,但如果消費者收入水平相同,則其偏好也相同。一般情況下,一國對該國平均檔次的商品的需求量最大,其成為代表性需求。
2、兩國需求重疊的假定:廠商根據消費者的收入水平與需求結構來決定其生產方向與內容,而生產的必要條件是對其產品有效需求的存在;如果兩國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則兩國的需求結構也必定相似。反之,如果兩國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則他們的需求結構也必存在顯著的差異。
①國內生產的產品有富余,有能力向國外出口產品。
②兩個國家的偏好相似,需求結構接近,或者說需求結構的重疊部分越大,兩國間的貿易量就越大。③兩國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則需求結構相似,需求重疊部分就越大,兩國間的貿易 量就越大。
在此基礎上,貿易按照以下流程進行:
一國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對工業(yè)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恩格爾定律)——帶動本國工業(yè)制成品生產增加,結果使產量的增加超過了需求的增長,從而有能力出口——對于這類產 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國家才會有較多的需求,因而出口對象國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國家,這樣就使得兩國間貿易量增大。 林德的理論從偏好相似和重疊需求的角度,對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北—北貿易的快速發(fā)展作出了解釋,所以稱為“重疊需求論”。
4.需求相似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的區(qū)別
代表性需求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各有其不同的適用范圍,要素稟賦理論主要解釋發(fā)生在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yè)間貿易(Inter- industry trade),即工業(yè)品與初級產品或資本密集型產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之間的貿易;而重疊需求理論則適合于解釋發(fā)生在發(fā)達國家之間的產業(yè)內貿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業(yè)內部的一種水平式貿易。因此,重疊需求理論是對要素稟賦理論的發(fā)展和完善。
5.需求相似理論的意義
1.需求相似理論表明,收入水平相近的國家之間存在產業(yè)內貿易的基礎
2.需求相似理論對于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迅速發(fā)展的發(fā)達國家之間的產業(yè)內貿易具有特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