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選擇理論

百科 > 廣告理論 > 選擇理論

1.選擇理論的概述

選擇理論由美國傳播學者克拉柏提出。這一理論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上,即認為廣告受眾最重要的心理特點是選擇性心理。所謂選擇性心理是指,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人們的通常心理表現(xiàn)是首先接受同自己早先已有的觀點或立場相一致的內容,而排斥那些不一致的內容;首先接受對自己和團體有利的信息,回避那些有害的或不利的信息。

2.選擇理論的過程

克拉柏認為受眾接受信息的心理呈現(xiàn)出注意——理解——記憶這樣一種線性過程,并在此基礎上將受眾的選擇性心理分為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這樣三個階段。

1.選擇性注意

注意是受眾接受信息的第一步。與“AIDMA”模式中的觀點不同,選擇理論并不認為信息或廣告作品可以一定引起廣告受眾的注意,或者說,廣告受眾是被動地受到吸引才去注意廣告作品。相反,這一理論認為,廣告受眾是主動地、有選擇地去注意那些自己需要的和關心的信息,同時又主動回避那些自己不需要的和不關心的信息。而廣告受眾需要和關心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廣告作品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只能滿足一部分人的需要。這一認識提示我們:廣告作品的創(chuàng)作要注意了解廣告受眾需要和關心的問題,要以大多數(shù)人需要和關心的問題為主要內容來創(chuàng)作作品,只有適應了廣告受眾的實際需要,才能受到廣告受眾注意,否則,就無法被廣告受眾注意,也就無法發(fā)揮廣告效果了。

2.選擇性理解

廣告受眾對廣告作品有所注意,也就意味著有所接觸,接觸之后就是如何理解的問題了。而所謂理解,就是人們對事物或現(xiàn)象所作的解釋和所得出的結論。選擇理論認為,不同的廣告受眾對同一個作品有不同的理解。用香農的信息傳播模式的觀點來看,廣告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廣告作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對信息進行編碼的過程,廣告作品就是這一編碼的結果,而廣告受眾接受廣告作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對廣告作品進行解碼的過程。從較為理想的狀態(tài)來理解,編碼和解碼應有較好的對應性,即廣告創(chuàng)作者所說的,也正是廣告受眾所理解的。但實際上這一理想常常是難以順利實現(xiàn)的,主要原因就是廣告受眾并不總是按照廣告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去理解廣告作品的含義,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廣告作品的含義,而這種理解在不同的廣告受眾那里又有著很大的差異。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由符號的多義性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廣告受眾在理解廣告作品的過程中,除了按一般的符號意義去理解作品的含義外,往往還加進一些自己的主觀解釋,而這種主觀解釋是受到廣告受眾的感情、動機、態(tài)度、經驗、學識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的,幾乎無法避免。所以,廣告創(chuàng)作人員在創(chuàng)作中應盡量避免使用復雜、模糊和易產生多意理解的符號來創(chuàng)作廣告作品,而要多使用簡潔、明確和單意的符號來創(chuàng)作作品。

3.選擇性記憶

和“AIDMA”模式的觀點一樣,選擇理論也認為記憶是廣告作品發(fā)揮作用的一個重要過程,但略有不同的是,選擇理論更強調廣告受眾對信息有選擇的記憶,認為人的記憶固然有一定的規(guī)律在起作用,但記憶更是一種極其主觀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腦活動,所以記憶的結果,常常是對記憶信息的某一部分印象很深,或者只記憶其中對自己有利的部分,或只記住自己愿意記住的部分,而其余部分則被忽略。廣告受眾的選擇性記憶既受需要、態(tài)度、情緒等心理因素的影響,也受信息傳播環(huán)境、作品形式以及信息刺激強度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