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公共關系傳播效果

百科 > 公關術(shù)語 > 公共關系傳播效果

1.什么是公共關系傳播效果[1]

公共關系傳播效果,是指目標公眾對資訊傳播的反應,也是公共關系人員對傳播物件的影響程度。人們對傳播效果的研究經(jīng)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先是提出“傳播萬能論”,繼而提出“有限效果論”(以“兩極傳播”為主要內(nèi)容),后來又由“兩極傳播模式”發(fā)展為“多級傳播模式”。

2.公共關系傳播效果層次[1]

各類傳播者對受者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作用,這就是效果。但是效果并不都是等值的,它們有作用范圍大小與作用程序深淺不同的區(qū)別。對于公共關系工作者來說,由于各類傳播形式都要使用,更應該了解傳播發(fā)生作用的不同層次。

針對公共關系的目標和公關傳播的目標評估,傳播對于受者的影響可以達到四種程度,也就是四層次傳播效果。

(一)信息層次

即將所要傳遞的信息傳到受者處,使之完整、清晰地接收到,并且較少歧義、含混、缺漏,這是簡單的傳到、知曉層次,是任何傳播行為首先應達到的傳播效果層次。

(二)情感層次

指傳播者傳出的信息從知曉進而觸動受者情感,使受者在感情上與傳播內(nèi)容接近、認同,對這一傳播活動感興趣,從而與傳播者接近,這是傳播達到的較為理想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有正負之分,只有正面情感才是傳播者所需要的,負面情感如反感、厭惡等,應予以以避免。

(三)態(tài)度層次

態(tài)度是人對事物或現(xiàn)象認識的程度、情感表達和行為傾向的總和。它已從感性層次進入了理性層次,是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經(jīng)過分析判斷、理性思維而產(chǎn)生的,一經(jīng)形成就非常難以改變。傳播如果能達到這一層次,對受者的影響就非常深入了。態(tài)度除有正負--肯定與否定之外,也不一定與情感有必然的同方向聯(lián)系。有些人和事,人們在感性上同情,而在理智上則不贊成。

(四)行為層次

這是傳播效果的最高層次。它是指受者在感性、理性認識之后,行為發(fā)生改變,做出與傳播者要求目標一致的行為,從而完成從知到行的認識--實踐全過程,使傳播者的目標不僅有了同情、肯定者,而且有了具體實施、執(zhí)行者。實驗研究證明,態(tài)度對行為的改變有著較密切的相關關系。

應該看到,隨著效果層次的提高,受者由于各種原因而逐漸減少;同時只有能達到較高的效果層次,才能使哪怕是初級效果得以較長時間的保持,否則受者很快淡忘,一個傳播行為也就以無效告終。

幾種傳播效果不是直線相連、必然上升的,它們之間的互相影響是復雜的,關系是辯證的。

3.影響公共關系傳播效果的因素[1]

在傳播過程中,有很多因素同時作用于受者,并對受者產(chǎn)生程度不同的影響。了解主要的影響因素,并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和應用,會使傳播效果得到改善、提高。研究證明,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四個:

(一)傳播媒介

公眾對傳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簡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視與承認,特別有效時,即使使用、駕御上有一定難度,人們也會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公眾對媒介選擇的這兩個因素可以概括為一個方式:

選拔或然率=

報償?shù)谋WC
費力程度

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選擇或然率與報償?shù)谋WC成正比,而與費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關工作要注意選擇適當?shù)拿浇閭鞑バ畔?,選擇不當就有可能接收不到或者沒有影響。

(二)信息的內(nèi)容與表現(xiàn)方式

信息的內(nèi)容即傳播者傳播的信息是否為受者所關心、感興趣,是否重要、新鮮,是否可靠、可信,這一點是受者價值判斷的中心點,也是決定傳播效果的關鍵所在。公關人員在傳播信息時要注意內(nèi)容的趣味性、與受者的相關性以及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內(nèi)容的真實性,觀點的客觀性、科學性。

除去內(nèi)容自身的要求外,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當,再好的內(nèi)容也難以傳播出去,可能還會引起誤解甚至反感。表現(xiàn)方式包括從傳播者的形象、權(quán)威性,內(nèi)容的結(jié)構(gòu)、節(jié)奏、變化,到遣詞造句的方法、語氣、語調(diào)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復

一個人接觸某一信息的次數(shù)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樣的信息多次發(fā)出,受者會逐漸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親切,甚至在長期接觸后,會把這一特定的內(nèi)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樣的信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重復出現(xiàn),是取得以至增強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條件

時間、空間對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對傳播效果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受者接收環(huán)境存在各種干擾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接收,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受者投入接收,會使效果大打折扣。

從傳播類型來說,不同種類的傳播其效果也不相同。個人傳播在各類傳播形式中的傳播效果最好,傳通率最高,而其他傳播形式的傳播效果都還不及它的一半,但個人傳播的影響非常有限。隨著傳播群體的增大,傳播內(nèi)容的針對性、具體性下降,反饋的質(zhì)量、數(shù)量下降,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的效果就比較模糊、不太明顯了。因而傳播學家提出這兩類傳播只是有“適度效果”,即一次具體的傳播活動對某一個受者來說,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響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維定勢,二是受者周圍團體、個人的影響。

4.公共關系傳播效果的評價[1]

傳播效果是指傳播者所發(fā)出的信息對傳播對象的影響和傳播對象對傳播內(nèi)容的反應,而傳播效果的評價,就是指對傳播對象影響的范圍和程度進行分析與衡量,對傳播效果的評價可采取兩種方法來進行:

⑴傳播前評價法。這種方法是在傳播前進行的一種事先評價法。公關信息都有一個特定的目標。傳播前,可根據(jù)這個既定的傳播目標進行直接評價,即邀請部分受傳者對備好的幾種傳播方案(包括傳播方式、媒體選擇、傳播內(nèi)容、傳播時間等),進行直接評價,比較哪一種傳播方案與傳播目標最為接近。各種傳播方案的“ 形象差距”有多大,據(jù)此改進,最后確定實施最佳傳播方案。

⑵傳播后評價法。具體做法有兩種:一是收集反饋意見,檢查傳播對象的接受程度,以評價傳播效果;二是認識程度測試,抽樣調(diào)查傳播對象,讓他們回憶信息的中心內(nèi)容,以測定傳播對象對公共關系信息的認識程度,找出傳播目標的形象與公眾認識形象的差距,以此來評價傳播效果。

傳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傳播要素的影響制約,任何一個傳播要素不能發(fā)揮正常功能,都會導致傳播效果的失衡。因此,在評價傳播效果時,應對傳播諸要素的功能正常程度進行檢測并做出綜合性分析,以提高傳播效果。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