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絕對購買力平價

百科 > 購買力 > 絕對購買力平價

1.什么是絕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nèi)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xiàn)出來的。根據(jù)這一關(guān)系式,本國物價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jù)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diào)整。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從總體上看,購買力平價理論較為合理地解釋了匯率的決定基礎(chǔ),雖然它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但該學說至今仍受到西方經(jīng)濟學者的重視,在基礎(chǔ)分析中被廣泛地應用于預測匯率走勢的數(shù)學模型。

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等于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間的比率。

公式表示:Ra=Pa/Pb或Pa=Pb×Ra

Ra:代表本國貨幣兌換外國貨幣的匯率

Pa:代表本國物價指數(shù)

Pb:代表外國物價指數(shù)

它說明的是在某一時點上匯率的決定,決定的主要因素即為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

2.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前提

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前提有兩個:第一,對于任何一種可貿(mào)易商品,一價定律都成立,第二,在兩國物價指數(shù)的編制中,各種可貿(mào)易商品所占的權(quán)重相等。

3.人民幣匯率與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偏離

最早對中國經(jīng)濟實力進行購買力平價分析的是美國的克拉維斯教授。他估計1975年中國購買力平價為1美元等于0.46人民幣。中國學者首先系統(tǒng)研究此問題的是任若恩教授。他估計1991年中國購買力平價為1美元等于1.13元人民幣。易綱和范敏估計的1995年中國購買力平價1美元等于4.2人民幣??梢钥闯?絕對購買力平價對匯率的預測往往與實際匯率偏差較大。

雖然各種測算結(jié)果都不一致,但一個共同之處是:根據(jù)購買力平價理論,人民幣存在被低估的情況,因此匯率應升值。這也是目前國內(nèi)外主張人民幣升值的學者所持理論依據(jù)之一。不過,人民幣是否被低估如此之多,我們是不是應該完全按照所得到的PPP數(shù)值對匯率進行如此大幅度的調(diào)整,是個值得進一步分析的問題。

4.絕對購買力平價與相對購買力平價的關(guān)系

如果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相對購買力平價一定成立,因為物價指數(shù)就是兩個時點物價絕對水平之比,反過來,如果相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絕對購買力平價不一定成立,例如,基期和報告期的匯率都等于絕對購買力平價的二分之一,這時相對購買力平價成立,但是絕對購買力平價不成立。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