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因素法
1.什么是工作因素法
1935年,RCA公司的J.H.Quick及R.E.Kohler為首的一組工業(yè)工程師在費城地區(qū)的許多工廠內從事廣泛的研究與實驗,研究創(chuàng)立了“工作因素法”(Work Factors,簡稱WF法),此法根據(jù)身體使用部位、運動距離、重量或阻力、人力的控制四個要素,訂出細微準確的時值表,這是迄今為止最準確的測時方法。
所謂工作因素法,就是通過把身體分為七部分,以各部分的運動為中心,分析到細小的單位,然后從工作因素動作時間標準表中查出相應的時間,據(jù)此算出作業(yè)時間的方法。
2.工作因素法的基本步驟
用工作因素法求作業(yè)標準時間的基本步驟:
1、展開動作分析
- 使用身體的哪一部位?
- 該身體部位運動到什么程度?
- 重量或阻力有多少?
- 有什么樣的人為調節(jié)?
2、對于每一個動作,都可以從WF 動作時間標準表中找出適用的時間值。
3、把查到的時間值加起來。
3.工作因素法的具體事例
用工作因素法求作業(yè)標準時間的具體事例。
對于鞋廠、服裝廠、雨傘廠來說,把一塊布料取到縫紉機上是一個常見的動作。現(xiàn)在,我們可以利用WF 法來求出這個動作的標準時間。首先,對動作進行分解并查出相應的時間值。
1、把手伸向布
- 伸手屬于手臂(ARM)動作,代號為A。
- 伸手的距離為45CM。
- 因為要抓布,所以會有人為停頓現(xiàn)象,要增加一個動作要素。
綜合以上條件,從表1可以查到動作時間為76WFU(work factor unir),即0.0076分。
2、用手抓布
- 抓布屬手指(FINGER)動作,代號F。
- 用手指抓布時,動作距離在3CM以下。
- 該動作較為簡單,沒有額外的動作要素。
綜合以上條件,從表1可以查出動作時間為16WFU。
3、把布拉到縫紉機上
- 把布拉到縫紉機上屬手臂動作,代號A。
- 動作距離為45CM。
- 要把布拉到縫紉機的車針下,必須調整方向,并會有一定的停頓動作,有兩個伴隨的動作要素。根據(jù)以上條件,同樣可以從下表查出相應的動作時間為98WFU。
4、綜合以上結果,拉布到縫紉機上的時間為76+16+98=190(WFU),即0.019分。
4.工作因素法的特點[1]
其特點是,在進行操作分析時,對每個動作要素只考慮以下4個變動因素:
1)動作使用何部位;
2)移動多少距離;
3)負荷大?。?
4)動作需要哪一種人為控制(指不受限制的自由動作而言) ,并著重于動作困難性的研究。
5.WF簡易法的要素動作[1]
WF簡易法的要素動作
要素動作 | WF簡易法符號 | 動作內容 | 影響時間值的因素 |
移動 | 伸手R挪動M(搬運) | 1)為了改變身體部位(手指、腕、腿、腳、軀體等)的位置;2)為使 | |
物體移動;3)在移動中為了進行有用的工作所做的動作 | 移動距離,包含動作中的難度 | ||
抓起 | Gr | 使身體部位接觸于一個或幾個物體,在控制下放置 | 抓的方式、重量、可見與不可見 |
放下 | RL | 1)使身體部位離開物體;2)使物體由手指脫開,靠重力下落 | 放下型 |
抓正 | PP | 轉動抓住的物體或改變其方法 | 用一只手進行還是用雙手進行, |
對象物體的大小 | |||
裝配 | Asy | 將對象物體相互連接 | 配合的比率、目標的形狀與尺寸 |
使用 | use | 1)由操作者控制的操作;2)由機器控制的操作;3)只按機動或設備處理時間的動作 | 是否有加力的必要 |
拆卸 | Dsy | 把連接物分開 | 需要加力還是減力 |
精神作用 | MP | 使用眼、耳、腦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行工作的動作 | 調焦(對準焦點)、檢驗、反應 |
6.工作因素法的優(yōu)劣勢分析[1]
簡易WF法的開放性程度高,可以根據(jù)特定工作提取個性化的工作要素,可以比較準確、全面地提取影響某類工作的績效水平的因素。與其它系統(tǒng)相比,其工作方法和數(shù)值的標準轉化過程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而且可根據(jù)其擬定好的標準時間來衡量工人的數(shù)量程度和動作的有效程度。工作因素法采取表格呈現(xiàn)數(shù)值形式,查找方便。
初步確定目標工作的工作要素時,過于依賴工作分析人員來總結要素。工作分析人員對工作的看法不同,導致大量要素的出現(xiàn),而有些要素并不是對目標工作而言很重要的因素,而是一些幾乎適用于所有工作的要素,這無疑會導致許多無用工作,因為正常情況下,這些要素是會被剔除的。評分過程比較復雜,需要強有力的指導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