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分析
1.什么是交流分析
交流分析理論是一種以精神分析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其三個基本假設為:每一個新生兒都有與生俱來的能力,相信自己和他人都是“好的”;每一個人在童年的早期便決定了自己將如何生活;人們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才能生存。
2.交流分析形態(tài)(波恩學說)
波恩認為,我們的人格結構存在有三種自我狀態(tài):兒童狀態(tài)、成人狀態(tài)、父母狀態(tài)。兒童自我時,是以某個早年經驗到的方式來應對眼前;父母自我時,是以曾經經驗到的父母的方式應對眼前;成人自我時,以一種經過思考,較理性的方式應對眼前。每個人三種狀態(tài)的比例不同。
波恩總結了三種交流的形態(tài):互補型、交叉型、隱含型。
互補型是一種符合正常人際關系的自然狀態(tài)下的反應,是一種為人們所預期的反應。刺激與反應是平行的,即一方以某種狀態(tài)發(fā)出邀請,另一方做出相同的回應。如父母對父母、兒童對兒童、成人對成人。
交叉型也叫交錯型交流,指當一個人發(fā)出信息后,沒有得到預期的反應。當對話被打斷或交錯時,溝通會停止(通常是暫時的),繼之而來的是新的或不一樣的溝通。
隱含型也叫“曖昧型”交流,它通常包括兩個以上的自我狀態(tài),傳達的是一個公開的、社會層次的信息,及另一個隱藏的、心理層次的信息。這種方式常常容易引起誤會和不必要的麻煩。
交流理論分析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提出了四種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
“我不好-你好”型。這是抑郁者的態(tài)度。持這種態(tài)度的人依賴他人的施舍,特別需要被愛撫和承認。持這種態(tài)度的人依賴他人的施舍,特別需要被愛撫和承認。這種態(tài)度通常源于幼年,幼時弱小、無助的感覺固著下來,沒有隨著長大成熟而改變。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這是嚴重精神紊亂或厭世者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源于孩子開始走路的時候,“被人照看”的生活已經結束。這種態(tài)度的兒童的成人意識便停止發(fā)育。長大成人后,持這種態(tài)度的人常會放棄自我,陷入絕境。最終可能在一種極端退縮的狀態(tài)下了結一生。
“我好-你不好”型。這是懷疑和獨斷的態(tài)度。長期被父母虐待、侮辱的孩子通常會轉向這種態(tài)度,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他開始反抗。持這種態(tài)度的人往往因為孤傲、仇視等原因而十分孤立。
“我好-你也好”型。這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認可自己也認可他人。波恩認為前面三種態(tài)度常常依賴于情感,容易引發(fā)心理不適。這種態(tài)度則依賴于思考、信仰以及行動的保證。如果一個人總是被置于能夠證明自身的價值以及他人的價值的環(huán)境中,就容易形成“我好-你也好”的態(tài)度。由于現(xiàn)實生活的重重限制,很多人可能都沒有形成這種健康的態(tài)度。但是,一個充分解放了個人的成人意識的人,接受這種“我好-你也好”態(tài)度的人,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帶來新的生活方式交流分析理論對小組工作的啟示:
1、交流分析理論解釋和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因此非常適用于小組工作,尤其是治療模式和發(fā)展模式的小組工作。
2、交流分析理論中對個人三種自我狀態(tài)的自然出現(xiàn),可以幫助我們在小組過程中分析和領悟自己的人格結構,學習順暢地與他人溝通。
3、小組可以幫助當事人把焦點放在個人的早年生活,幫助組員了解自我的生活態(tài)度,溝通形態(tài)以及個人的能力不能充分發(fā)揮與個人早年束縛的關系。
4、小組可以提供一個互動的情境,使成員可以嘗試和練習新的溝通方式,增加他們的自我覺察,改變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最終開始新的生活。
交流分析就是檢查這些交流的方法——我對你做某事,你回報我某事,同時也決定人類會以多重天性(“父母”、“成人”、“兒童”)中的哪一部份作反應。利用這“人際溝通分析”的技巧,了解自己和別人交往時所用的“自我狀態(tài)”后,如果對這關系感到不滿,可以下定決心,自由選擇,將“自我”從這一種狀態(tài)改變到另一種狀態(tài),謀求改善人際關系。
3.交流分析的意義
為了能處理好日常的人際關系,并正確地認識自我,可使用“交流分析”的方法。所謂。交流分析”就是一個人站在三種自我狀態(tài)中來分析自我的方法。三個狀態(tài)分別是P(家長的自我狀態(tài)),A(成人的自我狀態(tài)),c(孩子的自我狀態(tài))。
例如:在一個冬天的夜晚,發(fā)現(xiàn)一個醉漢睡在墻角,站在P的角度你就會想,“真不成體統(tǒng),這么大年紀了,怎么連自己能喝多少都沒有分寸?!驹贏的角度,你就會認為,“這么冷的天,這樣下去會凍死的,還是通知警察為好?!闭驹赾的角度剛會想,“呀!醉漢摔倒在地上了,他肯定很難受?!?
P做為家長來說,受社會的影響.一切行動者都以社會的法規(guī)為準則。他的價值觀、道德觀也是向社會法規(guī)看齊的。P的特征是同情他人。A則能夠冷靜、客觀地判斷現(xiàn)實,同時采取與現(xiàn)實相符的行動。c是與生其來的本能反應.這也是從小接受家長教育的結果。
同是一個人,有的時候采取P的行動;有的時候采取A的行動;還有的時候采取c的行動。比如:教育后輩時就應采取P(家長)的行動。人們常帶著家長的口吻對別人說話。最近怎么搞的,工作老出錯,今后可要多注意啊!”如果是接談判對方的電話,那就應采取A的行動,要以一個成人的口吻回對方的電話,。我下午三點把材料都送過去.到時候也希望能看一下你們的計劃。”到了快下班的時候,人們常會表現(xiàn)出c 的行動來,快到點了.走吧,回家吧!。
但是,到底什么時候采取哪類人的行動,這也要因人而異,比較起來持P(家長)類型的態(tài)度的人占多數.當然。也有一些總屬于c類或A類型的人。
A類型的人無論做什么事,他們基本上都能保持玲靜的頭腦。這就是A(成人)類型人最大的優(yōu)點。c(孩于)類型的人會因為過于任性而使自己一事無成。這一點是c類型人需要自我控制的地方,P類型的人愛多管閑事。本來別人并不需要幫助,但他們卻非插手不可,結果鬧得大家都不愉快。這就是P類型人應當注意的地方。
在“交流分析”的方法中,最理想的人是把P和c合并到A當中去,這樣就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為他人考慮和獻身,又能充分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刨造力和感情的人,一種能完全地表現(xiàn)出自我意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