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評價
1.什么是認知評價
認知評價是指個體從自己的角度對遇到應激源的性質、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況作出估計,同時也估計面臨應激源時個體可動用的應對應激源的資源。對應激源和資源的認知評價直接影響個體的應對活動和心身反應,因而是應激源是否會造成個體應激反應的關鍵因素。
2.認知評價的步驟
Folkman和Lazarus(1984)將個體對生活事件的認知評價過程分為兩步:初級評價和次級評價。初級評價是個體在某一事件發(fā)生時立即通過認知活動判斷其是否與自己有利害關系。一旦得到有關系的判斷,個體立即會對事件的是否可以改變即對個人的能力作出估計,這就是次級評價。伴隨著次級評價,個體會同時進行相應的應對活動:如果次級評價事件是可以改變的,常常應用針對問題的應對;如果次級評價為應激源不可改變,則往往采用針對情緒的應對。許多研究證明,對事件的認知評價在生活事件與應激反應之間確實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
3.影響認知評價的因素
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其認知的結果并非完全反映客觀現(xiàn)實,人們產(chǎn)生的認知結論常常與自己的認知特征相關,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這個道理。當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個體的主動注意與知覺選擇密切相關,而個體既往建構的認知模式、當時的情緒狀態(tài)、對變化的期望、主觀主導尋求信息的方面或對不完整信息猜測的填補、受主觀影響的記憶選擇和重組等均影響個體對客觀事件的客觀評價。
此外,個體的人格特征、價值觀、宗教信仰、健康狀態(tài)和既往經(jīng)歷均會影響對應激源的評價。社會支持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個體的認知過程,而生活事件本身的屬性與認知評價關系密切。
在對事物的認知評價中,一些學者認為持悲觀歸因模式者對消極事件作內(nèi)部的、穩(wěn)定的和一般的歸因,降低了個體的自尊和自信,增加了對環(huán)境變化評價為應激源的可能性。
個體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評價并非一成不變,某一事件可能被某人認為是應激性的,而對別人并非如此;同一個體可能在某時認為某事件是應激性的,而在另一時候卻不這樣認為。
由于認知評價在應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認知因素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意義已越來越被肯定。近年來已有許多心理病因學的研究工作證明,個體的認知特征與某些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甚至軀體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康復有密切的關系。
在應激過程中,影響個體對環(huán)境變化的認知評價除與上述因素有關外,心理防御機制在評價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防御機制是精神分析理論的概念,其運作過程是潛意識的,當本我的欲望與客觀實際條件出現(xiàn)矛盾而造成潛意識心理沖突時,個體會出現(xiàn)焦慮反應,此時潛意識的心理防御機制就起到減輕焦慮的作用,此時個體的認知評價受心理防御機制的影響。成熟的心理防御機制能夠使人保持健康,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機制可能影響人際關系或損害個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