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利他行為

百科 > 行為科學 > 利他行為

1.什么是利他行為

利他行為指一種不期望任何社會報償而出于自覺自愿地助人行為,其中包括援助、救濟、安慰、同情等。比如在生活中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奮不顧身跳下水營救素不相識的落水者;幫助非親非故的孤寡老人等。如果上述行為是為了取得回報,或為了給人留下好印象,那么這種行為就不是真正利他的。

2.利他行為的特點

1、以有益他人為目的;

2、不期望有任何回報;

3、出于自覺自愿;

4、利他者本身有所損失。

3.利他行為的分類[1]

1、利他行為按動機不同,可分為同情性利他和報答性利他。

同情性利他是出于對他人的同情、關心、愛心而產(chǎn)生利他行為;報答性利他是出于對他人或社會特殊的援助或恩惠的報答而產(chǎn)生的利他行為,或由于自己的過錯使別人蒙受損失,受良心驅使而產(chǎn)生的利他行為。

2、利他行為按發(fā)生情境不同,可分為非緊急情境利他和緊急情境利他。

非緊急情境指生活中常見的、一般的、可預見的不帶威脅生命財產(chǎn)的情境,如公共車上讓座、幫鄰居照看小孩、打掃公共衛(wèi)生等。非緊急情境利他不會感到情緒緊張,沒有明顯的心理或環(huán)境壓力,不需采取緊急措施。緊急情境指日常生活中少見的、獨特的、不可預見的帶有威脅生命財產(chǎn)的情境,如有人失足落水、突然觸電、發(fā)生搶劫、忽然病倒、失火等。緊急情境利他往往措手不及,甚至驚慌失措、躊躇不前,常需要采取緊急措施或特殊手段。

4.影響利他行為的因素[2]

一、利他者的主觀因素:

1、一般來說,利他行為與年齡成正比。因為年齡大一些的個體接受社會教育多,更懂得利他合乎社會規(guī)范要求,更懂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理。

2、性別對利他行為有一定影響。一些國外研究表明,女性的人道主義思想比男性強,但女性不如男性善于幫助別人。

3、品質(zhì)是影響利他行為的最關鍵因素??梢哉f,絕大多數(shù)利他行為是出于一個人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所以要注意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培養(yǎng)公民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

4、人的心境如何也影響利他行為。當某人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心境好的人比心境不好的人更愿意給予幫助。愉快的心境能增加利他行為的可能性,或者說,快樂的人愿意與人分享他的快樂。

二、被助者因素:

1、與被助者的性別有關。女性被幫助的機會多于男性,可能一般人們認為女性更弱些,更需要得到幫助。

2、與被助者的年齡有關。老人與兒童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因為他們的自理能力要差些,人們更容易幫助那些被認為能力差而需要幫助的人。

3、與被助者的身體情況有關。殘疾人和病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原因同上。

4、與被助者的儀表服飾有關。儀表較莊重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反之,如果一個人穿了奇裝異服,招搖過市,當他發(fā)生困難時,不易得到他人的幫助,反而容易被看笑話。

5、與被助原因有關。人們更愿意幫助那些由于某些大家認為合理的原因(如疾病、意外事故等)而陷于困境的人,而不愿幫助那些由于自己的過錯而遇到麻煩的人。

三、客觀情境因素:

1、自然環(huán)境。一般來說,舒適的氣候和環(huán)境能增加利他行為的可能性。

2、社會環(huán)境。愉快、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會促進人們的利他行為,因為這種環(huán)境直接造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輕快的心境。

3、情況是否緊急。無論什么事件,如果人們將其判斷為緊急情況,就有可能給予幫助,判斷為緊急的程度與給予幫助的可能性呈正相關。

4、得失權衡。在緊急情況下,有許多人雖然有能力幫助,但還是見死不救,漠然視之,一個重要原因是考慮到利他行為可能給自己帶來的損失。

5、他人在場。他人在場對利他行為的影響有兩種可能:當他人表現(xiàn)積極時,會加強利他行為;當他人表現(xiàn)消極時,會抑制利他行為。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