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百科 > 學習理論 >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1.什么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又稱刺激-反應理論,是當今學習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該理論認為,人類的思維是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形成“刺激-反應”的聯(lián)結。

2.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他們的基本假設是:行為是學習者對環(huán)境刺激所做出的反應。他們把環(huán)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隨之的有機體行為看作是反應,認為所有行為都是習得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上,就是要求教師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環(huán)境,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從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視角來看:有效學習的基本原理就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有效聯(lián)結造成行為的預期發(fā)生;對于有效學習的條件,行為主義理論更加強調學習者的外部條件,如環(huán)境、刺激等的作用;實施個別化教學,并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強化,以及教師開展良好的課堂管理都有助于促進學習者有效學習。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刺激與反應之間聯(lián)結的過程,學習語言是通過操作條件反射過程來進行的。其中伯雷特(CarlBereiter)和英格曼(Engelman)的學前兒童語言訓練模式比較集中地反映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對學前教育課程模式的影響。

  1、伯雷特和英格曼(以下簡稱B一E)學前兒童語言訓練的目的B一E認為語言發(fā)展差是處境不利兒童學習不佳的重要原因。在不利條件下長大的兒童最大的語言缺陷是不能正確、清楚、流暢地運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通常這些兒童使用的句子或短語是省略式的,語言貧乏。B一E學前兒童語言訓練的目的在于通過該方案的實施,使4一6歲處境不利的兒童語言得到正常發(fā)展,從而促進智力的增長。

  2、B一E語言訓練的原則和方法B一E方案反對傳統(tǒng)的自由教育,強調刺激一反應一強化原則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兒童積極學習,教師必須對整個教育過程用預先制定的教育大綱來組織教學。

3.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代表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