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舍恩定理

百科 > 管理定律 > 舍恩定理

1.舍恩定理

  舍恩定理:新思想只有落到真正相信它、對它著迷的人手里,才能開花結果。

  提出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舍恩

  點評:只有信之不疑,才能開花結果。

2.簡介

舍恩定理是美國麻生理工學院教授舍恩提出的著名經濟理論,意思是新思想只有落到真正相信它、對它著迷的人手里,才能開花結果。 只有信之不疑,才能開花結果。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意大利著名歷史學家克羅齊說過,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就是新思想不斷取代舊思想的過程。創(chuàng)業(yè)也是如此。每一個新思想都可能為你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就看不能真正相信它并積極將其轉化為物質力量。楊志遠創(chuàng)造的雅虎神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舍恩定理是指對事業(yè)懷有信心,相信自己,乃是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當然其他因素也非常重要,但最基本的條件,是激勵自己達到所希望的目標的積極態(tài)度。懷有信念的人是了不起的。遇事不畏縮,也不恐懼,就是稍感不安,最后也都能自我超越。健壯而充滿活力,能解決任何問題,凡事全力以赴,最終成為偉大的勝利者,都有一個神奇的座右銘——那就是“信念”。毛澤東的“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是對舍恩定理最哲理性的詮釋。

3.實例

在1993年底,與和自己有共同嗜好的學友大衛(wèi)·費洛建立了一個工作室,整天研究網絡,專心于新工具的開發(fā)設計工作。第二年,楊致遠首先取得突破,開發(fā)出了一種全球資料目錄軟件,取名“雅虎”(YAHOO!)。 

楊致遠將這個目錄軟件放在了自己的主頁上,一時間訪問者絡繹不絕。這項發(fā)明如此受歡迎,楊致遠萌生了要尋找潛在的投資者、將發(fā)明推向市場的想法。與費洛積極活動,為新發(fā)明尋找投資商。

亞當斯對產品很感興趣,不但幫助雅虎出世,還將雅虎介紹給硅谷的風險投資公司,由這家公司幫助雅虎計劃上市。

雅虎創(chuàng)建伊始,由于它的檢索系統實方便,前景被普遍看好,廣告收入也相當樂觀。結果,雅虎一上市就一鳴驚人,風頭大出。

楊致遠說:“只要有好的Idea,就不要放棄,要有恒心、毅力,這樣就有可能成功,因為世界上什么事都可能發(fā)生。”

正是對“好的Idea”的確信,另一位對雅虎的發(fā)展有決定性影響的人孫正義,才將雅虎從一個大學生的網站資料手冊發(fā)展成為國際大型的網絡公司,并使它在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qū)里,牢牢占據著“第一門戶”的位置。

孫正義也對網絡很癡迷。認為“互聯網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發(fā)明,比汽車、電話、電視的發(fā)明都要重要”;并認定網絡將是未來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它可以為自己帶來巨大的財富。

1996年,雅虎公司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其股價高舉高打。

孫正義投資并成為其大股東的公司就達300家,這些公司清一色地與互聯網有關。即使針對互聯網行業(yè)低迷的現實,孫正義也是信心十足,堅信互聯網現在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恰恰是“故事”的開始。準備再投資10億美元到中國的互聯網企業(yè)。孫正義領導的軟銀公司(SOFTBANKCORP)旗下共有21家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約合230億美元。

互聯網創(chuàng)造了奇跡,也創(chuàng)造了楊致遠和孫正義的成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看到了互聯網的巨大發(fā)展遠景和價值,并把這種思想堅持下來投之于實踐。正是這種對好的Idea的堅持,成就了雅虎和軟件銀行的事業(yè)!

4.唐納德.舍恩

唐納德·舍恩(DonaldSchon,1930-1997) 美國當代教育家、哲學家、美國“反思性教學”思想的重要倡導人。

舍恩是其中較有影響的一位,早在1983年,舍恩就認為在行動中進行反思可以使從業(yè)者在實踐中變成研究者,并從固定的理論和技巧中解脫出來,構建一種新的適用特定情境的理論。1987年,舍恩給出了反思性實踐的定義,

舍恩主張以“活動中的反思”為原理的“反思性實踐”去替代以技術理性為原理的“技術性實踐”。反思實踐的特征在于:立足于特定的教育情境,解決特定情景中的問題,在行動中進行反思,獲取實踐性學識。

“行動中對行動的反思”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對行動的反思”,二是“在行動中反思”。

5.啟示

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自信不能停留在想象上。要成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樣去行動。在生活中自信地講了話,自信地做了事,自信就能真正確立起來。面對社會環(huán)境,每一個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勢、自信的言語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養(yǎng)起的自信。

自信本身就是一種積極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評價上的積極態(tài)度,是自我評價的積極態(tài);自信是與積極密切相關的事情。沒有自信的積極,是軟弱的、不徹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積極。

自信是發(fā)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自信無論在人際交往,事業(yè)工作上都非常重要。只要自己相信自己,他人就會相信你。

(一)挑前面的位子坐

無論在教學或教室的各種聚會中,后排的座位是怎么先被坐滿的嗎?大部分占據后排座的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太顯眼”。而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把它當作一個規(guī)則試試看,從現在開始就盡量往前坐。當然,坐前面會比較顯眼,但要記住,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顯眼的。

(二)練習正視別人

一個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許多有關的信息。某人不正視時候,會直覺地問自己:“想要隱藏什么呢?怕什么呢?會對我不利嗎?”

不正視別人通常意味著:在旁邊感到很自卑;避別人的眼神意味著:有罪惡感;做了或想到什么不希望知道的事;怕一接觸眼神,就會看穿。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三)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

當大衛(wèi)·史華茲還是少年時,到鎮(zhèn)中心去是很大的樂趣。在辦完所有的差事坐進汽車后,母親常常會說:“大衛(wèi),我們坐一會兒,看看過路行人?!?/p>

觀察行人走路是一種樂趣,更有啟發(fā)性。

許多心理學家將懶散的姿勢、緩慢的步伐跟對自己、對工作以及對別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聯系在一起。改變姿勢與速度,可以改變心理狀態(tài)。身體的動作是心靈活動的結果。那些遭受打擊、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沒有自信心。

普通人有“普通人”走路的模樣,作出“我并不怎么以自己為榮”的表白。

另一種人則表現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來比一般人快,像跑。他們的步伐告訴整個世界:“我要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會在15分鐘內成功。”

使用這種“走快25%”的技術,抬頭挺胸走快一點,你就會感到自信心在滋長。

(四)練習當眾發(fā)言

拿破侖·希爾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高的人,卻無法發(fā)揮他們的長處。不是不想參與,而是因為缺少信心。

沉默寡言的人會愈來愈喪失自信。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盡量發(fā)言,就會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發(fā)言。所以,要多發(fā)言,這是信心的“維他命”。

不論是參加什么性質的會議,每次都要主動發(fā)言,要做破冰船,第一個打破沉默。不要擔心顯得很愚蠢。用心獲得會議主席的注意,好讓你有機會發(fā)言。

(五)怯場時,不妨道出真情,即能平靜下來

內觀法是研究心理學的主要方法之一,這是實驗心理學之祖威廉·華特所提出的觀點。此法就是很冷靜地觀察自己內心的情況,而后毫無隱瞞地抖出觀察結果。如能模仿這種方法,把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心理秘密,毫不隱瞞地用言語表達出來,那么就沒有產生煩惱的余力了。

(六)如用肯定的語氣則可以消除自卑感

有些女人面對著鏡子,當看到自己的形影或膚色時,忍不住產生某種幸福的感受。相反地,有些女人卻被自卑感所困擾。雖然彼此的膚色都很黑黝,但自信的女人會以為:“自己皮膚呈小麥色,幾乎可跟黑發(fā)相媲美?!眱r值判斷的標準是非常主觀而又含糊的。只要認為漂亮,看起來就覺得很漂亮,如果認為討厭,看來看去都覺得不順眼。

運用肯定或否定的措詞,可將同一件事實,形容成有如天壤之別的結果??梢姶朐~這件事,誠然是任何天才都無法比擬的魔術師。在任何情況之下,只要常用有價值的措詞或敘述法,則可以將同一個事實完全改觀,當然驅除自卑感,而令人享受愉快的生活。

(七)自信培養(yǎng)自信

如果缺乏自信時,一直做些好像沒有自信的舉動,就會愈來愈沒有自信。缺乏自信時更應該做些充滿自信的舉動。缺乏自信時,與其對自己說沒有自信,不如告訴自己是很有自信的。為了克服消極、否定的態(tài)度,應該試著采取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如果自認為不行,身邊的事也拋下不管,情況就會漸漸變得如自己所想的一樣。

丹麥有句格言說:“即使好運臨門,傻瓜也懂得把它請進門”,如果抱著消極、否定的態(tài)度,即使好運來敲自己的門,也不會把它請入內。機會來臨時,更應該拋開自己消極、否定的態(tài)度。運氣不僅發(fā)自于外,也發(fā)自于內心,只要下定決心去做,就做得到。如果能在聲音中表現得有笑容,那么人生就會一天天變得亮麗起來。因為,如果聲音帶著親切的笑意,人們就會想和你交談,然后因為和人接觸而有精神起來。

電話交談時,如果用有笑容的聲音說話,對方聽了舒服,自己也覺得快意??嘀粡埬樆蛘呃溲岳湔Z地,不僅會讓對方不舒服,自己也會不痛快。用言語沖撞對方時,就是用言語在沖撞自己,自己對對方的態(tài)度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態(tài)度。應該像砌磚塊一樣一塊一塊砌起來,堆砌對人生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自信會培養(yǎng)自信。一次小成就會帶來自信。如果一下就想做偉大、不平凡的事,就會愈來愈沒有自信。

(八)做自己能做的事

做自己做得到的事時,個性會顯現出來。重要的是,與其極欲恢復自我的形象,不如找出現在可以做的事。知道應該做的事,然后加以實行,就可以從自我的形象中獲得解放??傊囍浵埋R上可以做的事,然后加以實踐,沒有必要非是偉大、不平凡的行動只要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就足夠了。

跑馬拉松,因為身體會疲倦,所以不可能每超越一根電線桿就更有動力。但是,只要不完全是肉體上的操勞,一次一次的達成目標會帶給人更多的動力。所以,應該把大目標分成幾個小階段來達成。每達成一個階段,都會產生新的動力。然后就會激發(fā)達成終極目標所需要的動力。一個健全的靈魂,會向往自己能夠做到的事。心智發(fā)育未成熟的人,會不斷采取非常強烈的自我中心的態(tài)度。

這種表現型,以自我中心的人一旦訂立目標,一定是立刻吸引眾人注意的那個目標,然后,因為執(zhí)著于那個目標,而迷失了此時此地自己應該做的事到了最后就是獨來獨去,標新立異。年輕時候喜歡標新立異的人,老了以后往往抑郁度日,就是這個緣故。

成就事業(yè)就要有自信,有了自信才能產生勇氣、力量和毅力。具備了這些,困難才有可能被戰(zhàn)勝,目標才可能達到。但是自信決非自負,更非癡妄,自信建筑在崇實和自強不息的基礎之上才有意義。 世界上有一批雖身處逆境,但充滿自信,自強不息,奮斗向上,最終獲得輝煌成就的人。古希臘著名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病,幼年結巴,語音微弱,終于成為口若懸河,辯駁縱橫的演說家。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海倫·克拉,幼年因病造成又聾又瞎。她自信自強,14歲攻克多種外語,通曉德、法、古羅馬、希臘文學。20歲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學。后來成為著名作家。

德國著名天文學家開普勒。終身受疾病折磨。但從未失去自信,在貧病交加中斗志昂揚。建立了行星運動三定律,為牛頓發(fā)現萬有引力打下基礎。

科技“鐵人”的高士其,在病情不斷惡化,從半身癱瘓到全身癱瘓,失去講話能力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了60多萬字的科學小品和科普論文,創(chuàng)作了兩千多行詩歌,著述新書十幾本;屈原被流放寫成《離騷》;孫子受臏型后著《孫臏兵法》;司馬遷遭宮型寫《史記》;貝多芬耳聾后譜出《英雄交響樂》;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失明癱瘓中寫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6.定理的研究與創(chuàng)立

從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他與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合作,提出了個人與組織學習的理論

與阿吉里斯指出行動理論的存在

舍恩和阿吉里斯認為,人們總是在設計自己的行動,在任何相互作用中,無論是作為一個領導者、追隨者還是觀察者,人們的頭腦中都會形成如何有效行動的計劃。他們把人們的這些 計劃稱作為行動理論。實際上,這些行動理論就是如何有效行動的因果理論。因果推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和非常重要的一種推理方法,朔含(Y.Shoham) 曾經指出:“如果在科學推理中普遍使用因果推理,那么這種方法就會完全支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判斷力?!比藗儠A測估計自己的行動所達成的結果及其意義,并 依此來理解外在環(huán)境,而這些又會回過頭來引導他們的行動。當上述行動發(fā)生時,人們一邊檢視自己行動的有效性,一邊同時檢視自己對環(huán)境的理解是否恰當。

舍恩和阿吉里斯指出,既然人們不可能在每種情況下都重新設計他們的行動,那么,個人必須掌握一種能在任何情況都有效的行動理論。他們二人認為,人們的行動理論存在兩種:

第一種是名義理論(espousedtheory),即人們宣稱自己的行為所遵循的支撐理論,這種理論通常是以一種固 定的信仰和價值觀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甚至自己也信以為然的理論;第二種是應用理論(theoryin-use),即人們實際運用的行動理論,這種行動理論只有通過觀察人們的實際行動才能夠推斷出來。

例如,一個領導,當他向員工宣布“我承諾尊重員工的自主性”時,他的名義理論是保障員工自主權的自治觀,但是,他的這種承諾行為所能夠推斷出來的行動理論,恰恰是與自治對立的他治觀。自主性本來是內在的,而外在的承諾和保證所增強的,正是與自主性背道而馳的依 賴性。

那么,員工聽了這個領導的承諾,他們也可能會躍躍欲試表現出某種“自主”,卻下意識會增強對領導承諾的依賴。阿吉里斯和舍恩發(fā)現,雖然人們的名義理 論是千差萬別的,但大多數被研究者卻具有相同的應用理論。因此,名義理論與應用理論之間并不是一致的,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但人們一般很難意識到這種 差距的存在。因為這種無意識也是被設計的,這種不一致同樣也是被設計的。

例如,我們要批評某個人時,為了保持對方的面子,就要以委婉的方式掩飾這種批評; 為了使對方不太難堪,又要使對方感覺不到這種掩飾(掩飾的掩飾);還要為了使批評者自己心理平衡,再把這種掩飾變得無意識化。人們因為使用這樣不自覺的習 以為常的應用理論而在組織中產生了很多矛盾和難題,如果能把這些應用理論顯性化,就能解釋、預測這些矛盾和難題,也就有了改變它們的基礎。

與阿吉里斯研究發(fā)現“行動習慣”的存在,通過進一步的研究,舍恩和阿吉里斯發(fā)現,個體按照自己的行為方式行動,是因為他們從孩提時就一直接受著這樣的訓練,經過長久的社會化過程,已經 將這樣做視為理所當然。人們從事某些行動其實并不是特別留意的。他們做許多事情是因為在孩提時代被訓練做它們,因為其他人也以同樣的方式行為,而且在他們 的環(huán)境中這么做是常規(guī)性的。人們學習而形成習慣,進而逐漸發(fā)展出自動反應。

但是應該注意,在通常情況下一個行動自發(fā)完成這個事實并不意味著它不是出于有意 識的動機,人們的任何行動都是經過設計的。 習慣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要想改變人們的習慣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大部分人很少會去思考自己的應用理論是什么,所以,當要求人們去想 一想自己的應用理論時,不僅不合乎常理,也有違人們一直以來所熟悉的行為模式。

可以想到的是,如果人們從不曾思考過自己與他人的應用理論,自然也就缺乏改 善和發(fā)展它們的能力;同時,人們過去所學到的東西可能還會阻礙這些能力的發(fā)展。阿吉里斯與舍恩之所以重視建構應用理論模式的必要性,主要是因為這樣的模式 可以幫助組織中的成員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以何種推理為基礎來行動的,使員工之間的互動溝通更有效率,提高組織的成效。

評論  |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