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伏山、王東明、李思源、閆旭
廈門大學,
今天迎來了她的100歲生日。
空中俯瞰美麗的廈門大學?!⊥鯑|明 攝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習近平6日致信祝賀廈門大學建校100周年,
向全體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
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內容截圖自新華網(wǎng)
這兩天的“廈大”,太絕了
中國第一所由華僑創(chuàng)辦的高?!獜B門大學(簡稱“廈大”),6日舉行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廈大師生和海內外校友,以線上線下同步展開的方式相聚母校和云端,共賀百年華誕。
也許你不是“廈大人”,但這兩天,你的朋友圈多少都被這所擁有“中國最美校園之一”美譽的高校刷屏。
朋友圈截圖
從昨晚開始,廈門大學在思明校區(qū)的頌恩樓舉行燈光秀。這場燈光秀歷時10分鐘,由廈大2001級物理系校友李晟發(fā)起并制作,3D mapping的藝術形式將廈大百年歷史在樓高21層的頌恩樓樓面上一一展現(xiàn),高新科技與歷史情懷交織互動。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src="/uploads/allimg/210406/231A963W-3.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3D光影秀講述廈大百年史。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3D光影秀講述廈大百年史。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中新社記者 李思源 攝 " src="/uploads/allimg/210406/231A921M-4.gif"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燈光秀。中新社記者 李思源 攝 " />
燈光秀。中新社記者 李思源 攝
這幾天,不少廈大校友都從天南海北趕回母校,共赴這場百年盛事。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src="/uploads/allimg/210406/231A92610-5.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大會現(xiàn)場。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
大會現(xiàn)場。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北京人陳由偉近日在微信朋友圈發(fā)文 “回家了!”。他的 " 家 " 在廈大,他是著名數(shù)學家、廈大校友陳景潤的兒子。今年廈大百年校慶,他和媽媽由昆受邀參加。
廈大校友林毅雄遺孀徐明慧的到來令人動容。在“重走嘉庚路·致敬新時代”主題展覽揭幕儀式上,當廈大1952級生物系校友林毅雄教授的遺孀,89歲高齡的徐明慧教授拄著拐杖上臺致辭時,端坐臺下的陳嘉庚先生長孫陳立人率先起立鼓掌,眼里泛著淚花。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src="/uploads/allimg/210406/231A94144-6.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圖為陳嘉庚先生長孫陳立人(左二)攙扶廈大1952級生物系校友林毅雄教授的遺孀徐明慧教授(右二)。徐明慧教授完成丈夫遺愿,再次為廈大百年華誕捐出100萬元人民幣。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
圖為陳嘉庚先生長孫陳立人(左二)攙扶廈大1952級生物系校友林毅雄教授的遺孀徐明慧教授(右二)。徐明慧教授完成丈夫遺愿,再次為廈大百年華誕捐出100萬元人民幣。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為完成丈夫為母校做些事情的遺愿,2018年徐明慧教授將在北京唯一的一套66平方米的學校福利房賣掉,除了基本養(yǎng)老所需,她帶著100萬元人民幣,乘坐16個小時長途火車,親自送來廈大。此次廈大百年華誕,徐明慧再次向廈大捐贈100萬元人民幣。
徐明慧說:“由于廈大人的精神鼓舞了我,所以我好像不是廈大的校友,但是我覺得我好像是勝似廈大的校友?!?/p>
今天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前來出席廈大南強學術講座,為師生們講述《新冠防控策略與疫苗研發(fā)》。鐘南山說,第一次到廈大是1948年。現(xiàn)場,鐘南山還秀了一句閩南話:“我系‘誒蒙郎’(閩南語,意為廈門人)?!?/p>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src="/uploads/allimg/210406/231A91325-7.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鐘南山院士為師生們講述《新冠防控策略與疫苗研發(fā)》。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
鐘南山院士為師生們講述《新冠防控策略與疫苗研發(fā)》。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今晚,廈大校慶文藝晚會星光璀璨,溫情滿滿。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src="/uploads/allimg/210406/231Aa034-9.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廈大校慶文藝晚會現(xiàn)場。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
廈大校慶文藝晚會現(xiàn)場。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廈大校慶文藝晚會現(xiàn)場。截圖自廈門大學直播
“別人口中的學校”:不僅有顏值,還有硬實力
喜提百歲生日,廈大這幾天少不了在熱搜上走一遭。其實,在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廈門大學是熱搜上??停斨疅o愧的“別人家的高?!薄?/p>
坐落在廈門島西南側的廈門大學,不僅面朝大海、背靠青山,還毗鄰千年古剎南普陀寺,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文青氣質,再加上鼓浪嶼清新的浪漫風光,廈門大學也被譽為“戀愛圣地”。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src="/uploads/allimg/210406/231A93361-11.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建南樓群中的南光樓。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
建南樓群中的南光樓。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廈大吸引人氣可不僅靠顏值,學?!皩櫋睂W生可是出了名的。為了讓學生吃得開心,廈門大學芙蓉食堂公開征求新菜,學生提出300余菜品的消息上過微博熱搜,引發(fā)熱議。
就在去年,廈門大學深圳校友會宣布,2021年到2030年的十年間將為母校所有在校生的米飯和礦泉水買單!按照目前測算,如果要“承包”廈大四萬名在校生一年米飯和礦泉水,一年要掏666萬元,10年總共要捐出6660萬元。
為創(chuàng)新教育,早在2003年,廈大即在中國內地高校中率先開設高爾夫課程,在中國教育界引起轟動。2012年,廈大再次創(chuàng)下開設攀樹課程的先例。后來,廈大又陸續(xù)開設帆船、潛水、槳板、馬拉松、中華射弈、極限飛盤等“網(wǎng)紅課程”。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src="/uploads/allimg/210406/231A964Y-15.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廈門大學特色體育課。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
廈門大學特色體育課。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廈大體育教學部主任陳志偉表示,“‘以生為本’,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是廈大探索開設創(chuàng)新公共體育課程的著眼點?!?/p>
不僅如此,如今的廈大立足多個領域乘風破浪:聯(lián)合研制的“嘉庚一號”火箭于2019年在中國西北部成功發(fā)射;聯(lián)合研制的“海絲一號” 衛(wèi)星成為國內高校首顆近海與海岸帶遙感衛(wèi)星;擁有完全知識產(chǎn)權的“嘉庚”號海洋科考船達到世界同類型科考船的頂級水平創(chuàng)下多項第一。
在抗疫前線,廈大人埋頭實驗室與病毒賽跑,49天研發(fā)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全球超80個國家和地區(qū)應用,“鼻噴流感病毒載體新冠肺炎疫苗”研發(fā)成為中國五條新冠肺炎疫苗研發(fā)技術路線之一。
中新社記者 李思源 攝 " src="/uploads/allimg/210406/231A94A5-16.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2020年3月17日,廈門大學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研究生們做實驗。據(jù)悉,該中心科研團隊研制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此前通過中國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應急審批獲準上市。中新社記者 李思源 攝 " />
2020年3月17日,廈門大學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研究生們做實驗。據(jù)悉,該中心科研團隊研制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此前通過中國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應急審批獲準上市。中新社記者 李思源 攝
在脫貧攻堅的戰(zhàn)場上,《山海情》里“廈大高材生”郭閩航的原型便來自于廈大援寧支教團,從1999年到2021年,241名支教隊員足跡遍布寧夏海原縣、隆德縣、閩寧鎮(zhèn),進行了一場長達22年的愛心接力。
中國第一所由華僑創(chuàng)辦的高校
溯源廈大所有的故事與榮光,一切都離不開100年前的一位愛國華僑。
踏著五四運動的浪潮,1919年5月,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回到故鄉(xiāng)倡辦廈門大學。1921年4月6日,中國第一所由華僑創(chuàng)辦的大學——廈門大學宣告成立。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src="/uploads/allimg/210406/231Aa019-17.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4月5日,“重走嘉庚路·致敬新時代”主題展覽在廈門大學揭幕。展覽由“傳奇人生·矢志報國”“立國之本·國民天職”“傳承使命·接續(xù)奮斗”“鳳凰花開·世紀流芳”四個部分組成。揭幕儀式上還舉辦了廈大百年校慶系列捐贈簽約活動。圖為來賓以及廈大師生觀看“重走嘉庚路 致敬新時代”主題展覽。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
4月5日,“重走嘉庚路·致敬新時代”主題展覽在廈門大學揭幕。展覽由“傳奇人生·矢志報國”“立國之本·國民天職”“傳承使命·接續(xù)奮斗”“鳳凰花開·世紀流芳”四個部分組成。揭幕儀式上還舉辦了廈大百年校慶系列捐贈簽約活動。圖為來賓以及廈大師生觀看“重走嘉庚路 致敬新時代”主題展覽。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回顧百年歷程,廈門大學校長張榮說,百年前,陳嘉庚先生以“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信念,傾資創(chuàng)辦廈門大學。此后的100年,開啟了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矢志興學強國的壯麗征程,“廈門大學的百年史就是一部興學圖強的愛國史、自強不息的奮斗史?!?/p>
新中國成立后,廈大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為國家經(jīng)濟恢復,社會發(fā)展,特別是建立中國新的高等教育體系作出重大貢獻。
在改革開放浪潮中,廈大緊抓歷史機遇,相繼建成漳州和翔安校區(qū),創(chuàng)辦嘉庚學院和馬來西亞分校,發(fā)揮“僑臺特?!眱?yōu)勢,服務國家和區(qū)域發(fā)展,掀開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歷史新篇。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圖源自廈門大學微博
進入新時代,廈大成為國家“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在“211工程”“985工程”建設的基礎上,打造一流辦學體系和一流辦學能力,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廈大篇章。
廈大國際中文教育學院/海外教育學院亦已成立六十五載,一代代廈大人秉承校主陳嘉庚先生“闡揚世界文化”的辦學宗旨,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培養(yǎng)了約6.5萬名專門人才,已形成漢語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兼?zhèn)洹⒚媸诮虒W與遠程教育并舉、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fā)并行的特色。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src="/uploads/allimg/210406/231A94G0-19.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掩映在青山綠樹中的紅磚特色建筑樓群。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
掩映在青山綠樹中的紅磚特色建筑樓群。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2004年成立的廈大臺灣研究院,是大陸成立的第一個臺灣研究院,前身為設立于1980年7月的廈大臺灣研究所。歷經(jīng)40余年風雨洗禮,它逐漸成長為涵蓋政治、經(jīng)濟、法律、歷史、文學等各領域的綜合性對臺研究機構。
百年廈大再出發(fā) 開啟奮進新征程
歷經(jīng)百年艱辛奮斗,廈大培養(yǎng)了40多萬名優(yōu)秀學生,為國家各行各業(yè)輸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質人才,形成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tài)學、統(tǒng)計學等高水平學科,成為在海內外影響力日益增強的知名學府。
廈門大學校長張榮說,百年華誕是廈門大學辦學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我們邁向新百年的歷史新起點。立足新時代,面向新百年,廈門大學必須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以更深邃的戰(zhàn)略眼光,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從中國的偉大實踐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陳嘉庚長孫陳立人先生,作為全球陳嘉庚先生后裔的代表,蒞臨廈大,對學校百年華誕表達最誠摯的祝賀。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src="/uploads/allimg/210406/231A92418-20.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陳嘉庚先生長孫陳立人致辭。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
陳嘉庚先生長孫陳立人致辭。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他說,廈大是他祖父一生傾注最多心血,抱有極大希望的一所學校,建設廈大是其畢生的事業(yè)。作為陳嘉庚后裔,他也一直很關心、關注著廈大的發(fā)展。近幾年,看到廈大迅速發(fā)展和卓越成就,學校師生員工昂揚向上、奮力拼搏的精神面貌,看到廈大在海外華僑華人中和國際上更有廣泛的影響力,看到馬來西亞分校良好的發(fā)展勢頭,都深感無比自豪。
他期望,邁入新百年,廈門大學各項事業(yè)會更上一層樓,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一所著名的世界一流大學,實現(xiàn)祖父立下的“建設世界之大學”的志向。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src="/uploads/allimg/210406/231AaM3-21.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教育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廈門市人民政府繼續(xù)重點共建廈門大學協(xié)議書》簽約儀式。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 />
《教育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廈門市人民政府繼續(xù)重點共建廈門大學協(xié)議書》簽約儀式。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在新的百年,廈門大學要繼續(xù)在辦學特色上下功夫?!眱砂蛾P系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劉國深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廈大要在臺灣研究等領域為區(qū)域發(fā)展和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作出貢獻,在一流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基礎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爭取讓臺灣問題在國家發(fā)展的同時消弭于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