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詞

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亮相北京魯博,回歸的佛首,微笑“背后”卻傷痕累累~

來源:網(wǎng)絡?2021-02-22

歷劫百年終回家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在除夕之夜,隆重地登上了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舞臺,它的秀美、它的靜穆、它的莊嚴,讓人為之動容。

這尊佛首,是2020年歸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也是近百年來首件從日本回國的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雕。此刻,它正靜靜地端立于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展廳中,與參觀者無聲地交流。

佛首回家之路

2020年9月14日

國家文物局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日本東瀛國際拍賣株式會社擬于東京拍賣一尊“唐 天龍山石雕佛頭”,疑似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在歷史上流失的文物。經(jīng)組織鑒定研究,判斷應屬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的被盜佛首(隋代),于1924年前后被盜鑿并非法盜運出境。國家文物局啟動追索機制,叫停拍賣。

10月15日

國家文物局致函拍賣行,要求終止與該佛首相關的拍賣和宣傳展示活動,予以撤拍。

10月16日

拍賣行積極配合,作出撤拍決定,終止有關宣傳。國家文物局與拍賣行董事長張榮(旅日華僑,浙江杭州人)取得聯(lián)系,鼓勵促成文物回歸。

10月31日

張榮與日籍文物持有人談判完成洽購,經(jīng)國家文物局充分溝通,決定將佛首捐獻中國政府。

11月17日

我駐日使館舉辦文物移交儀式,張榮將持有的天龍山石窟佛首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文物局,移交使館保管。

12月12日12時

佛首安全運抵北京,當日點交入庫,佛首重回祖國懷抱。

觀展·亮點

每個角度看都在微笑 “背后”卻傷痕累累

“你如約歸來,在萬家團圓時,看到你的笑,我們心生歡喜……”佛首剛一亮相在春晚舞臺上,就有無數(shù)人由衷地發(fā)出贊嘆。

在魯迅博物館陳列廳序廳現(xiàn)場觀看時,佛首帶給人們的震撼則更為強烈。廳的正中間展示的這尊佛首高44.5厘米,寬33.7厘米,厚30.4厘米。它肉髻低平,雙耳垂肩,面相豐滿圓潤,眼睛上挑,雙目下視,嘴角內凹,露出笑容。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佛首都是微笑的表情,有著一種慈悲的莊嚴之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杭侃介紹:“佛的三十二相里就包括頂上肉髻相。這尊佛像用專業(yè)術語說是‘肉髻低平’,頂上無紋飾。這種造型流行于北朝晚期或隋代。”

“這件文物除了以往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之外,還具備它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情感價值。”杭侃教授說,鑒定時發(fā)現(xiàn),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這尊佛首都是微笑的表情。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佛像都是這樣的,有些佛像正面雕得比較好,側面就不是那么完美。但是這件文物從每個角度看,都是非常完美的微笑。“在鑒定這件佛首的時候就有一種在和文物交流的感覺,這尊微笑的佛首好像在說,能回來是件很高興的事情。”杭侃說,不少參與鑒定的文物工作者,當場都淚目了。

微笑背后,這件歷劫百年的文物其實傷痕累累。佛首右臉頰的斑駁痕跡,顯示出風化的痕跡。繞到佛首背面會發(fā)現(xiàn),佛首后腦以及后背有齊齊的切痕。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件文物在流失海外的過程中,曾被人為破壞過。據(jù)推測,大概是出于展示的需要,佛首背后被削平了。經(jīng)過如此之傷害,佛首仍以微笑示人,更令人感到痛心。

佛首鼻子曾“整容” 以此認定為真身

近距離觀看,佛首鼻翼完整、高挺,與面部和諧一致。但實際上,歷劫之初的佛首并不是這樣的。此時看到的佛首鼻翼,在流失期間曾被“整容”。

佛首回國后,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與1922年3月拍攝的《天龍山石窟》圖版35和1923年10月拍攝的《天龍山石窟》圖版41所示第8窟北壁佛龕內佛像的原狀圖片相比較,佛首臉型、五官、形神高度吻合,特別是右臉頰的斑駁痕跡,從右眼瞼下向右耳延伸擴展的形狀,與實物完全一致。佛首面部的一些細微特征,如右腮小的斑點和頸部風化形成的邊緣,依目前石窟保留痕跡歷史圖片推測,佛首被盜鑿后,其背面、鼻翼均經(jīng)過修整。

科技檢測的測試分析結果表明,佛首石材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構成,符合天龍山巖體特征,內部一致性較好,無顯著裂隙發(fā)育。頂部和耳部發(fā)現(xiàn)彩繪痕跡,推斷佛像原始狀態(tài)應有彩繪。文物測試分析中還發(fā)現(xiàn),佛首鼻翼及鼻梁處熒光現(xiàn)象,說明鼻翼及鼻梁部位存有有機材料,推斷存在修復痕跡,與鼻翼修整情況相契合。這些有力證據(jù)證明了佛首為“真身”。

魯迅珍藏拓片 揭秘石窟之美

這件佛首來自于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展廳中,環(huán)繞佛首所展示的,還有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的27件北朝時期造像拓片等文獻。特別是一組8件同樣出自天龍山石窟第2、3窟的造像拓片,是首次集中展示。這8組拓片長約110厘米、寬約45厘米,反映了8組生動的石窟人物。以維摩詰像拓片為例,維摩詰居士端坐于幔帳之中,神態(tài)生動,正在說法。其下方端立著手持蓮花的聽者,似乎為維摩詰居士所講的內容所打動,聽得入神。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都是魯迅先生的收藏。

此外,展覽還呈現(xiàn)了天龍山石窟基本情況、第8窟概貌和藝術風格、天龍山石窟文物流失與數(shù)字復原成果等內容,觀眾可掃描二維碼進入復原展網(wǎng)上展廳仔細觀看。

觀展·解碼

天龍山石窟佛首是如何被盜的?

天龍山石窟始鑿于北魏末至東魏,后經(jīng)北齊、隋、唐歷代的開鑿,形成洞窟25個,造像500余尊。20世紀初,天龍山石窟掀起一股研究熱潮。日本人關野貞對天龍山石窟開展實地探查后,于1921年在《國華》雜志上刊錄多張實地考古圖像,隨即引發(fā)了國際探險家們的研究和“搜藏”熱潮。也正是這些考古報告,為天龍山石窟引來一場劫難。

1923年,一群居心不良的日本人來到天龍山石窟勘察,其中就有日本古董商山中商會會長山中定次郎一行人。然而,陡峭的天龍山地勢讓盜運無法順利進行。于是他們找到去石窟群必經(jīng)之路上的圣壽寺,用金條和大洋賄賂了住持,請他幫助運輸佛像。

待一切談妥后,山中商會開始切割佛像,他們正是對照關野貞照片里的佛像下手的。據(jù)史料記載,最先切割的是2號窟,北壁龕內一座佛,龕外兩座菩薩;東壁龕內一座佛,兩座菩薩,龕外兩座供養(yǎng)人;南壁兩座浮雕羅漢,就連窟頂?shù)母〉裆徎ê?個飛天也慘遭劫難。一批批切割下來的佛像、佛頭、壁畫被運到當時的北平,放入到山中商會的倉庫。山中定次郎還把上天龍山的經(jīng)歷以日記的形式記錄在一本名為《天龍山石佛集》的小冊子里。而這些被盜的雕像后來以高價被轉賣給英、美、日等國的博物館。

觀展·提示

地點:北京魯迅博物館

展期:截至2021年3月14日

票價:免費,需通過魯博微信公眾號預約

[展開全部↓]
關鍵字:
相關資訊
查看更多
熱門游戲
返回 回到頂部
x